[实用新型]折弯机下模具、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8009.8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02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孙宪华;陈生松;王长福;濮传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联盟模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2;B21D5/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孙永刚 |
地址: | 2431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弯 模具 叠片式 组合 压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钣金件的折弯加工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折弯机下模具以及应用该折弯机下模具的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折弯模具是钣金制品加工成型中常用的模具设备。随着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时代的到来。对于模具的生产周期、制造成本、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来高,传统折弯模具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同时,在传统折弯加工过程中,工件与下模体之间的摩擦为静摩擦,这就造成了工件表面由于受挤压而产生压痕和擦伤,从而影响工件的外观质量和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在于提供一种折弯机下模具,其克服了传统折弯加工时工件存在压痕和易擦伤工件等技术缺陷,提高了工件的外观质量和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既可以提高工件的外观质量和精度,同时其实现结构简单、生产周期短、制造成本低、标准互换性高,有效地适应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
为了解决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弯机下模具,其包括下模具本体,所述下模具本体上至少具有一贴合待折弯工件的加工平面,加工平面上具有一将待折弯工件折弯成设定形状的凹槽,凹槽的两端与其相邻的加工平面之间的接合处均设置有贯穿下模具本体的圆弧形通孔,圆弧形通孔内穿设有可沿其轴线转动的芯棒,圆弧形通孔的开口部通过芯棒表面围合使加工平面与凹槽之间形成圆滑过渡。
优选的,所述芯棒的材质为硬度不低于HRC60的合金。
优选的,所述凹槽沿芯棒的径向截面方向呈V字形,且其底部呈圆滑过渡。
为了解决上述实用新型另一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由上述折弯机下模具组成,包括有:
若干下模具本体,彼此之间通过间距调整机构使其按设定间距依次相邻排布,芯棒自各下模具本体的圆弧形通孔中穿行,使若个下模具本体组合于一体;
模托,其具有用于放置若干下模具本体的安装腔体。
优选的,所述间距调整机构包括贯穿下模具本体上的安装孔、穿过安装孔将若干下模具本体依次连接的轴、套设于相邻下模具本体之间的轴上的隔套。
优选的,套设于相邻下模具本体之间的轴上的隔套的长度是相等的。
优选的,处于端部的下模具本体的安装孔内设置有螺杆,螺杆一端连接轴的端部,另一端通过螺母锁紧,使若干下模具本体组合于一体。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本体嵌设于模托的呈U形的安装腔体内,下模具本体与模托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若干下模具本体上相同一侧的V形镂空部、设置于安装腔体内壁并与下模具本体的V形镂空部相配合的V形定位块。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本体与模托之间还设置有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设置于下模具本体背离V形镂空部的一侧与安装腔体内壁之间的压板、穿过安装腔体内壁并与压板一侧相抵接的锁紧螺栓,压板的另一侧压紧下模具本体背离V形镂空部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芯棒的材质设为硬度不低于HRC60的合金,所述凹槽沿芯棒的径向截面方向呈V字形,且其底部呈圆滑过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下模具、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其有益效果表现在:
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下模具对金属板材进行折弯加工时,工件在整个折弯过程中只与下模具本体上的芯棒接触,且芯棒会顺着板材的移动方向(同折弯机上模下压方向)转动,使工件在与下模体接触受力后由传统的静摩擦变为现在的滚动摩擦,从而消除了工件表面由于受挤压而产生的压痕和擦伤,有效提高了工件的外观质量和精度。
2)、本实用新型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在对金属板材进行折弯加工时,可以根据工件板材的材质、厚度、折弯角度及折弯长度选择合适的下模具本体、芯棒、隔套等组装成所需的折弯下模装置。具有通用化、柔性化的优点,可操作性强,减少了折弯模具的采购数量和种类,降低了采购费用,不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便于模具管理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a~图1d 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下模具的四种优选实施例。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叠片式组合无压痕折弯下模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A—A向视图。
图1~4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0-下模具本体 11-加工平面
12-凹槽 13-V形镂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联盟模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联盟模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80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