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音玻璃钢复合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7801.1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4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洋溢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1/08 | 分类号: | B32B21/08;B32B7/12;B32B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 |
地址: | 212215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音 玻璃钢 复合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装饰板件,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消音减震功能的汽车内顶棚、侧面装饰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影响汽车舒适性的因素中就包括车内的噪声、震动问题,而对于高端车辆而言,降低车内噪声、减轻震动、提高安全性的任务则更为艰巨,因此设计人员开始着眼在汽车内饰材料上,以期在保证车内美观性的同时实现消音、减震、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公告日为 2011年5月4号、公告号为CN201816533U的汽车顶棚装饰板,它是由基板、吸声尖劈以及装饰层组成。吸声尖劈彼此间隔均匀的分布在传统汽车装饰基板上,装饰层覆盖在吸声尖劈表面。在吸声尖劈和基板间设有中空结构,中空结构中填有吸声材料或空气以消除噪声。这一实用新型在保证汽车内饰美观的同时,起到了消声的作用,但是由于尖劈的不平整性导致加工难度加大,而且没有起到降低车内震动、提高汽车内饰板强度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音玻璃钢复合板,使其具有消音减震功能,可提高汽车内饰板强度,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消音玻璃钢复合板,包括上层的玻璃钢板、中间的胶合板和下层的发泡PE板,玻璃钢板和胶合板之间、胶合板和发泡PE板之间分别经胶黏剂粘接,所述玻璃钢板上设有若干消音孔,消音孔为贯穿玻璃钢板的贯穿孔。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在汽车内,作为车内顶棚或内侧板使用,消音孔朝向车厢内侧,具有消音作用,发泡PE板接触车壳内壁,具有良好的缓冲、减震作用,胶合板具有良好的弹性,同时也具有较大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车内噪声,而且与车身接触的发泡PE板能够减缓汽车行驶过程中带来的冲击,达到减震效果,玻璃钢板易于清洁,不易沾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生产、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乘坐汽车的舒适性。
所述胶合板可为三合板或五合板。三合板或五合板的设置,使得整个消音玻璃钢复合板的稳固性和强度增加,让汽车内饰板更坚固,同时其制造方便、成本低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玻璃钢板厚度为1-3mm,所述胶合板厚度为3-5mm,发泡PE板厚度为3-5mm。玻璃钢板厚度设置为1-3mm,对于噪声的吸收效果好;中间层厚度设置为3-5mm,足以支撑整个消音玻璃钢复合板,保证它的稳固性;发泡PE板厚度设置为3-5mm,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音孔为上大下小的锥度孔,胶黏剂粘接时部分嵌入锥度孔内。在胶黏剂粘接时,胶黏剂在胶合板表面涂覆一定厚度,然后,再将三层板进行粘结,胶黏剂粘接时,在压力作用下部分向锥度孔中流动,固化后,胶黏剂部分嵌入锥度孔内,使得玻璃钢板和胶合板之间具有较强的抗撕裂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玻璃钢板1表面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其中,1玻璃钢板;2胶合板;3发泡PE板;4胶黏剂;5消音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为一种消音玻璃钢复合板,包括上层的玻璃钢板1、中间的胶合板2和下层的发泡PE板3,玻璃钢板1和胶合板2之间、胶合板2和发泡PE板3之间分别经胶黏剂4粘接,玻璃钢板1上设有若干消音孔5,消音孔5为贯穿玻璃钢板的贯穿孔。胶合板2可以为三合板或五合板。玻璃钢板1厚度为1-3mm,胶合板2厚度为3-5mm,发泡PE板3厚度为3-5mm。消音孔5为上大下小的锥度孔,胶黏剂4粘接时部分嵌入锥度孔内。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洋溢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镇江洋溢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7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