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桩抗拔单杆传力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3315.2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1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束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5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桩抗拔单杆传力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桩抗拔单杆传力试验装置,属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性能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管桩抗拔试验中,桩与试验梁连接的常用方法是将一定数量的钢筋插入管桩内,然后浇灌微膨胀填芯混凝土,待浇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方可进行抗拔试验;传统方法工期长、施工工艺复杂、试验操作困难的不足已为本领域人员所公知。为此,申请公布号为CN 102926412 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管桩抗拔试验装置,包括上拉梁、下拉梁、主梁以及千斤顶,所述的上拉梁与下拉梁通过对称于主梁的至少两根拉杆连接,上拉梁与下拉梁位于主梁的两侧,上拉梁与主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主梁通过支墩与地面连接。上述结构不仅克服了传统方法工期长、施工工艺复杂、试验操作困难的不足,而且装置一次制作后可多次循环使用。
但是,不论是传统的管桩抗拔试验技术方案,还是现有的管桩抗拔试验装置,都采用了多根传力杆的结构,由于多根传力杆结构而导致的不足一直未能解决:
首先,经过改进的传力杆(即文献CN 102926412 A中所述的拉杆)结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上拉梁和下拉梁连接偏心、各传力杆受力不均的问题,但是由于多根传力杆的连接长度难免存在细微的差异,而传力杆作为刚性连接件,细微的连接长度差异仍有可能导致上拉梁和下拉梁连接偏心、各传力杆受力不均的情况发生,且上述问题在实际试验过程中难以发现,上拉梁和下拉梁连接偏心、各传力杆受力不均将导致管桩试样所受到的拔拉力在垂直于管桩试样的方向上产生分解力,所述的分解力不仅造成了管桩试样实际受到的拔拉力小于千斤顶显示的液压力,影响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且所述的分解力还增加了管桩试验与地基的摩擦力,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试验结果的误差;所述分解力的上述两种不利影响均导致试验合格的产品实际上存在不合格的风险。
其次,多根传力杆的结构存在安装耗时长的不足,且如果考虑到上述上拉梁和下拉梁连接偏心、各传力杆受力不均的问题,需要一一检测各传力杆的实际受力程度,并加以对比和调整,因此多根传力杆结构的管桩抗拔试验装置在实际安装使用时并不简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管桩抗拔试验装置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管桩抗拔单杆传力试验装置,能够克服多根传力杆结构的管桩抗拔试验装置容易发生上拉梁和下拉梁连接偏心、各传力杆受力不均的问题,并且在试验安装时无需对多根传力杆的实际受力程度进行检测、对比和调整,真正实现管桩抗拔试验装置简便、快捷的安装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桩抗拔单杆传力试验装置,包括:底座、上板、传力杆、穿心式千斤顶和主梁;所述主梁通过支墩设置于地面上,所述底座位于所述主梁下方且用于连接管桩试样顶部,所述上板位于所述主梁上方,所述穿心式千斤顶置于所述主梁上且顶住所述上板底部,所述传力杆下端连接所述底座,所述传力杆上端穿过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与所述上板连接。
在现有技术的管桩抗拔试验中,传力杆为多根且均匀分布于底座上,为的是使多根传力杆提供的拔拉力合力与管桩试样轴心尽可能重合,从而尽可能降低合力偏心造成的试验误差,而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穿心式千斤顶打破了传统思维的禁锢,直接采用单根传力杆的结构,可以使单根传力杆通过底座直接连接到管桩试样端部的中心处,使管桩试样受到的拔拉力与轴心的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必须认识到,任何技术方案都不可能做到绝对不存在拔拉力偏心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进步性体现在:现有技术造成拔拉力偏心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多根传力杆的连接位置不可能绝对对称于管桩试样端部的中心处,因此即使多根传力杆所提供的拔拉力是一致的,也不能保证拔拉力的合力与管桩试样的轴心完全重合;二是,实际上多根传力杆所提供的拔拉力也不可能做到绝对一致。而本实用新型克服的是上述第二个因素,由于采用单杆传力,因此上述第二个因素迎刃而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底座设置有供所述传力杆穿过的第一中心圆孔和用于连接管桩试样的主筋锚孔,所述主筋锚孔为多个且围绕所述第一中心圆孔均匀排布成圆形;所述传力杆下端设置有销帽,所述传力杆的销帽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中心圆孔的直径。上述结构中的所述销帽与文献CN 102926412 A中所述拉杆的镦头具有类似的优点,即使传力杆与底座的连接安装更加方便、快捷,且具有便于拆卸、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未经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33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