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火炬气抽吸压缩机串联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46630.2 | 申请日: | 2014-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2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 发明(设计)人: | 杨伟森;吴泰忠;李松峰;邝国军;刘志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佛山水泵厂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7D1/02 | 分类号: | F17D1/02;F17D3/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艾持平 |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炬 抽吸 压缩机 串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环压缩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炬气抽吸压缩机串联系统。
背景技术
在炼油厂中,很多工位都会产生可燃尾气,在常减压塔蒸馏工位,蒸馏出来的气体可以在小于等于0.45MPa(本文所涉及压力均指绝压)的压力下进行液化回收,而其它各个工位产生的不能液化回收的可燃气体一般都是通过管路引到高空,像点燃的火矩一样进行集中燃烧,所以,这些气体简称为火炬气。火炬气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碳原子、氢气及碳氢化合物,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如果集中燃烧排放,既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又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污染环境。
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规定炼油厂所有可炼尾气都必须要回收。目前所有的炼油厂中,一般回收方法都是采用螺杆式压缩机将火炬气压至0.7~1MPa送入贮气柜,经过脱硫后当作燃料进行利用。螺杆压缩机一般采用喷油冷却,不但润滑油直接接触抽吸介质,造成介质污染介质,而且其流量调节范围小,不适于火炬气回收系统气量多变的特点。此外,螺杆压缩机还始终存在润滑油用量大、运行成本高、故障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高效、节能的火炬气抽吸压缩机串联系统,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火炬气抽吸压缩机串联系统,包括两台液环压缩机、气液分离器、液体冷却器、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包括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系统、气体压力变送器、气体控制阀门,气体压力变送器分别设置在气体管路和气液分离器上,气体控制阀门分别设置在补气管路和排气管路上,气体压力变送器和气体控制阀门均与DCS通信连接。
具体地,串联系统包括通过主气体管路顺序串联连接的前级液环压缩机、前级气液分离器、后级液环压缩机和后级气液分离器,自动控制系统的第一气体压力变送器设置在主气体管路上,第一气体控制阀门设置在前级液环压缩机前端的补气管路上;第二气体压力变送器设置在前级气液分离器上端,第二气体控制阀门设置在连接前级液环压缩机前端和前级气液分离器上端的前级排气管路上;第三压力变送器设置在后级气液分离器上端,第三气体控制阀门设置在连接后级液环压缩机前端和后级气液分离器上端的后级排气管路上;第一气体压力变送器、第二气体压力变送器、第三气体压力变送器、第一气体控制阀门、第二气体控制阀门、第三气体控制阀门均与DCS系统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液位变送器和液位控制阀门,其中第一液位变送器设置在所述前级气液分离器侧面,第一液位控制阀门设置在前级气液分离器下端,第二液位控制阀门设置在前级冷却器与前级液环压缩机之间的前级液体管路上;第二液位变送器设置在后级气液分离器侧面,第三液位控制阀门设置在所述后级气液分离器下端,第四液位控制阀门设置在后级冷却器与后级液环压缩机之间的后级液体管路上;第一液位变送器、第二液位变送器、第一液位控制阀门、第二液位控制阀门、第三液位控制阀门、第四液位控制阀门均与DCS系统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流量调节范围大、运行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等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火炬气抽吸压缩机串联系统,包括两台液环压缩机、气液分离器、液体冷却器,还包括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包括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系统、气体压力变送器、气体控制阀门,气体压力变送器分别设置在气体管路和气液分离器上,气体控制阀门分别设置在补气管路和排气管路上,气体压力变送器和气体控制阀门均与DCS通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佛山水泵厂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佛山水泵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66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