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腰椎后路角度持棒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7778.1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3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任先军;蒋涛;阴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88 | 分类号: | A61B17/8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4 | 代理人: | 魏鹏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椎 后路 角度 持棒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适用于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角度持棒钳。
背景技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腰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常见的创伤。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和腰椎骨折脱位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随着手术的精准化和微创化,尤其对于相邻的两个脊柱椎体的短节段手术而言,手术范围更加微创,对于手术器械有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的腰椎后路持棒钳而言,都存在夹持不稳、过大、笨重等缺点。专利号公开号为CN 202113148 U(申请日为:2011.06.27)公开了一种“持棒钳”,包括由上钳柄与下钳柄组成的钳柄以及由上钳头与下钳头组成的钳头,下钳柄的头部与上钳头固定相连,上钳柄的头部与下钳头固定相连,在上钳柄上设有上锁合齿,在下钳柄上设有与所述上锁合齿相配合的下锁合齿,上钳头和下钳头的内表面设有对称的圆弧形上、下凹槽用于夹持哈氏棒或罗氏棒等植入物。该持棒钳上由圆弧形上、下凹槽形成的穿棒孔前端结构设计并不合理,使得持棒钳头部在夹持钛棒的过程中不容易进入收入切口,影响头尾两侧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和固定等手术操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持棒钳头部设计不合理影响头尾两侧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和固定等手术操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夹持稳固、方便固定两侧椎弓根螺钉的腰椎后路角度持棒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腰椎后路角度持棒钳,包括由上钳柄与下钳柄相互铰接组成的钳柄,所述下钳柄的头部连接上钳头,所述上钳柄的头部连接下钳头,所述上钳柄尾部设有锁合齿杆,所述下钳柄上设有与所述锁合齿杆配合的锁合齿钩,所述上钳头和下钳头的前端内表面设有对称的上、下圆弧形凹槽,且所述上钳头和下钳头闭合时形成前端小后端大的四棱台结构,上、下圆弧形凹槽形成夹持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由于上、下圆弧形凹槽形成的夹持孔位于持棒钳前端,以及上钳头和下钳头闭合夹持时形成前端小后端大的四棱台结构,这使得持棒钳能够很容易夹持连接棒进入手术切口进行固定。
进一步来说,所述上、下圆弧形凹槽内表面均设有匹配的纵向细齿。限定纵向细齿可以增大夹持孔内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了持棒钳的夹持力。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持棒钳头端的四棱台结构具有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可避免持棒钳前端对两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的阻挡,再加上夹持孔位于最前端,这对于腰椎短节段的内固定更加实用;持棒钳头端结构较小,夹持时更容易进入手术切口,占用空间小,不影响后续操作;纵向细齿增强了持棒钳的夹持效果,可防止安装时因夹持不稳出现连接棒转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的仰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腰椎后路角度持棒钳,包括由上钳柄1与下钳柄2相互铰接组成的钳柄,所述下钳柄2的头部连接上钳头3,所述上钳柄1的头部连接下钳头4,所述上钳柄1尾部设有锁合齿杆5,所述下钳柄2上设有与所述锁合齿杆5配合的锁合齿钩6。
参见图2所示,所述上钳头和3下钳头4的前端内表面设有对称的上圆弧形凹槽31和下圆弧形凹槽41,当上钳头3和下钳头4闭合时,上圆弧形凹槽31和下圆弧形凹槽41形成一个能够夹持棒体植入物(比如连接棒)的夹持孔7,夹持孔7的大小可以通过锁合齿钩6在锁合齿杆5上的不同锁合位置来调节,以配合不同型号的连接棒。
分别参见图2和图3所示,持棒钳闭合时,上钳头3和下钳头4可形成一个前端小后端大的四棱台结构,这使得持棒钳前端占用空间小,更容易夹持连接棒进入手术切口进行固定,不会对两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造成干扰。
如图2所示,上圆弧形凹槽31和下圆弧形凹槽41的内表面设有纵向细齿32、42,用以增大夹持孔内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夹持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腰椎后路持棒钳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77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