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导管架组块浮托的自航驳船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3622.6 | 申请日: | 2014-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6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赵晶瑞;谢彬;谢文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B63B35/28 | 分类号: | B63B3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导管 架组块浮托 驳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驳船,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导管架组块浮托的自航驳船。
背景技术
浮托法是海上导管架组块安装的主要方法之一。当进行海上浮托作业时,驳船首先托举上部组块由导管架槽口驶入,直至上部组块位于导管架结构的正上方,此时驳船进行临时锚泊定位并通过调整压载使船体缓慢下沉,直至导管架支点与上部组块支点实现对接,之后驳船回收锚泊系统,并自导管架槽口退出完成浮托作业。
目前浮托法常用的方式为单船浮托,该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首先,由于驳船船宽较大(通常在30米左右),为使其顺利进出导管架,导管架槽口必须设计的很宽很深,这样使得上部组块支点之间的跨距很大,为保证组块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组块重量将显著增加,制造时的用钢量会明显提升;此外,由于导管架槽口属于大开口结构,因此导管架结构本身既具有一定的设计难度,也会导致用钢量的进一步提升。其次,驳船船体较长,受载面积较大,为避免船体与导管架顶部结构相碰撞,安装气候窗一般很窄,从而将会严重制约海上安装方案的制定,以至影响安装工期。再有,驳船为船型浮体,通常横稳性较差,因此组块浮托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横向稳定性、气候窗相对宽敞,并且有利于节约导管架结构用钢量的用于导管架组块浮托的自航驳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导管架组块浮托的自航驳船,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平行间隔设置的船体,两所述船体之间通过两位于船首的横梁连接,在两所述船体顶部分别设置一沿所述船体长度方向布置的滑道和多个沿所述滑道间隔设置的组块固定装置,两所述滑道位于船首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拉力千斤顶,在位于船尾的两所述船体顶部设置至少一组的连接机构;每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一对驱动齿轮、一连接横梁、一导轨和一对插销室;两所述插销室相对设置在两所述船体上,所述连接横梁底部通过所述导轨沿垂直于所述滑道的方向滑动支撑在一侧所述船体上,并贯穿位于同侧所述船体上的所述插销室和滑道,所述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销孔,两所述插销室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横梁上的销孔配合的插销,所述连接横梁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齿条并与两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两所述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导轨所在的一侧船体上。
所述组块固定装置为一对设置在所述滑道两侧的钢板,钢板底部焊接在船体顶部,钢板与导管架组块之间以焊接的方式进行临时固定。
在两所述船体尾部分别设置一合成橡胶材质的防碰护垫。
还包括一横跨两所述船体的船首甲板室和两位于所述船体上的船中甲板室;在两所述船体上还分别设置有一船首锚机、一船尾锚机和一系船立柱,所述系船立柱设置于船尾;在每个所述船体底部还分别设置四个推进器,其中船首并排分布两个所述推进器,船尾并排分布两个所述推进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船体结构,改善了驳船的横向稳性,有效提升了驳船的组块浮托重量,同时也能够单个船体的船宽,船宽的降低能够减少船体的受载面积,组块安装的气候窗有所扩大。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船体浮托方法,导管架结构不再需要设计进船槽口,用钢量得以有效控制,同时上部组块跨距可以大为减小,使得组块结构强度更加容易满足,布局更为紧凑,整体重量也可明显降低,该驳船概念的提出,将会对导管架平台结构设计与安装方式产生重要影响。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操控方便的船尾可开放、闭合的连接机构,在组块下水装船、拖航运输以及组块与导管架对接过程中可以使整个船体呈封闭框架结构,有利于各种载荷在船体内部的有效传递,保障船体在作业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上导管架组块的安装过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导管架组块装船、浮托作业及拖航作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进出导管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导管架组块装船、浮托作业及拖航作业状态下的后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在进出导管架状态下的后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在导管架组块装船、浮托作业及拖航作业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在进出导管架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导管架组块在码头下水装船示意图;
图8是导管架组块干拖运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在导管架前方就位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在导管架前方就位的后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在导管架上方就位的侧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36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