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22569.8 | 申请日: | 2014-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33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崔怀宇;陈旭;刘永涛;王子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K16/02 | 分类号: | H02K16/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径向 通式 转子 永磁 磁力 耦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调速节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
背景技术
电机系统用电量约占我国用电量的60%以上,其中能够采用调速技术实现节能效果的风机、水泵以及空压机等负荷用电量超过40%,这些驱动设备通常都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最大负荷来选择安装容量,但实际系统额定工作点往往比设计值要小,导致“大马拉小车”现象十分普遍。此外,此类负荷大多数采用挡板或阀门式机械节流方式来调节风量或流量,系统调节方式落后,造成大量电能浪费。如果能采用调速技术驱动此类负荷,其平均节电率可达到30%,实现节能同时还可以确保设备长时间稳定运行。
传统调速技术包括变频调速、滑差电机调速(即电磁调速)、液力耦合器调速、直流电机串级调速和水电阻调速等。上述调速技术中,变频调速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最为广泛,节能效果最好。然而在变频器大量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较难突破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
1)变频调速对运行环境要求较高,不宜在易燃易爆、潮湿、粉尘含量高等恶劣环境下长期运行;
2)变频器对电网产生谐波污染,容易造成系统谐振,同时,对临近精密仪器及通讯设施产生干扰;
3)变频器安装后后期维护费用较大,且在大批量安装运行一段时间后,故障率较高。
永磁磁力耦合器可以避免由于变频器应用带来的上述问题,其是一种利用导电体和永磁体之间电磁耦合产生的作用力实现无接触式动力传递的一种全新调速技术,具有调速性能好、节能效果高、安装简便以及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其工作原理为永磁体与铜导体发生相对运动,磁力线切割导体,在导体内产生涡流,进而与永磁体磁场相互作用,达到力矩传输目的,运行过程中可通过调整铜盘导体与永磁体之间的气隙达到调速的目的。同时,由于主动极和从动极之间为非接触式连接,安装时可容忍较大对中误差且隔振减振效果也很好,能够实现软起动和软停止,安装后基本不需要维护。因此,永磁调速技术具有变频调速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电机系统节能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变频器调速带来的供电电源谐波及电磁干扰问题问题,提供了一种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由内部的从动转子部分和外围的主动转子部分组成,从动转子部分和主动转子部分之间留有气隙;
所述主动转子部分由主动转子轭部和永磁体组成,在主动转子轭部的内壁设置槽结构,将永磁体嵌入所述槽结构中,两者固定连接;
所述从动转子部分包括从动转子轭部和从动转子轴,其中,从动转子轭部安装在从动转子轴上,并在从动转子轭部的外壁嵌入若干个均匀分布的转子导条;转子导条和从动转子轭部构成鼠笼式转子。
所述主动转子轭部和永磁体之间通过高强度粘合剂固定。
所述气隙的宽度为3mm~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机械调速,从根本上消除了由于变频器应用带来的电源谐波对电网及电机损耗产生的不利影响;安装时需要额外空间有限、运行维护费用低。
(2)实用性强、经济耐用,可方便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或用于新建系统,且安装后期维护费用低。
(3)使用范围广,可适用于永磁电机、异步电机所驱动的风机、水泵等流体类负载的调速节能,平均节电率可达30%,节能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主动转子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从动转子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台5.5kW电机采用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的转速特性曲线;
图5为一台5.5kW电机采用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的转矩特性曲线。
图中标号:
1-主动转子轭部、2-永磁体、3-气隙、4-转子导条、5-从动转子轭部、6-从动转子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下面通过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径向磁通式鼠笼转子永磁磁力耦合器由内部的从动转子部分和外围的主动转子部分组成,从动转子部分和主动转子部分之间留有气隙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未经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25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