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再生集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1145.X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0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强;田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C7/14 | 分类号: | E01C7/14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1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集料 透水 混凝土 路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再生集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构造做法,主要用于住宅小区人行道路、非机动车道和停车场等区域,为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和透水混凝土结构在绿色建筑室外环境改造应用提供了技术条件,属于土木建筑绿色施工技术。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中道路工程优选采用透水混凝土。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既有小区改造或拆除重建,随之带来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有关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特别是拆除构件中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具有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设计与施工实践中,综合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将建筑拆除中的废弃混凝土经过分解破碎加工,得到建筑再生集料(粗细骨料)可以代替传统混凝土中的砂石,配置再生混凝土,在此基础上,通过混凝土内部预留空隙,形成连续通道,配置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则可以综合利用再生混凝土和透水混凝土的技术交叉优势,所配置的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应用于住宅小区道路、人行道路、停车场等区域和场所,具有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目前有关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的应用还存在技术空白和研究的滞后,虽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需求,但有关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在道路中的应用存在节点构造做法、配置技术、质量控制、物理力学性能等诸多环节的技术约束,缺少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支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再生集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充分利用混凝土再生集料代替砂石的节材优势和透水混凝土在透水性能方面的优势,配置的再生集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特别适用于住宅小区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等区域和场所。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再生集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透水混凝土面层、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级配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和路基;所述的透水混凝土面层为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25、透水系数2.5-4.0mm/s、孔隙率10%-15%的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面层,在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面层和基层中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
所述的透水混凝土面层中再生混凝土骨料粒径为5mm-20mm。
所述的透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80-100mm。
所述的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采用粒径为5mm-37.5mm的建筑再生集料,再生混凝土集料通过水泥粘结形成多孔隙水泥再生集料基层。
所述的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的厚度为150mm-200mm。
所述的级配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采用粒径为5mm-37.5mm的再生混凝土集料铺设,再生集料基层厚度为100-150mm。
所述路基为天然土路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再生集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应用于住宅小区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等区域和场所,可以有效降低地面积水,方便行人通行,改善地表植物生长环境,降低热岛效应。充分利用再生集料,变废为宝,降低能耗,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是再生集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面层;2—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3—级配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4—路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采用拆建小区的废弃混凝土作为原料,其原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40,破碎筛分加工后形成满足需要的再生混凝土集料,采用此建筑集料配置再生集料混凝土和再生集料基层,按照附图1的做法来实施,应用于小区人行道路的建造。
如图1所示,路基4为素土夯实地基,路基4上为级配再生集料基层3,级配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3上为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2,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2上为再生集料透水混凝土面层1。
级配再生集料基层3采用粒径为5mm-37.5mm的建筑再生混凝土集料,再生集料基层3厚度为100mm。级配再生集料基层3施工质量符合要求,验收合格后,在其上铺设多孔隙水泥再生集料基层2。
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基层2采用再生建筑混凝土集料代替碎石或者砾石配置多孔隙水泥再生混凝土集料形成上基层,建筑再生混凝土集料粒径为5mm-37.5mm,基层厚度为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11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