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李箱护板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9586.6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6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高焕芳;刘博;郑仲勋;张国欣;王艳平;邢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2 | 分类号: | B62D25/12;B32B27/08;B32B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黄志兴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李箱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行李箱护板以及包括该行李箱护板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实用型、高性能、环保型、节能型、轻量化的时代,汽车的内饰与汽车的外形一样,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对汽车内饰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汽车行李箱内护板的材料成分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三层结构组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普通的纤维,不能够在夜间起到光照作用,为了方便夜间取放行李,需要在行李箱内护板安装单独的电器件,以实现夜间照明。另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作为护板的表层材料在与其他材料粘合的过程中,需要对该材料进行加热并模压成型,模压后材料收缩量较大影响装配,并且产品表面质感较差,影响产品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长时间持续发光的行李箱护板。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所使用的行李箱护板能够长时间持续发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李箱护板,该行李箱护板包括里层的第一壁层和贴合在所述第一壁层的外表面的第二壁层,其中,所述行李箱护板还包括贴合在所述第二壁层外表面的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蓄光型自发光材料的第三壁层。
优选地,所述蓄光型自发光材料为纳米稀土发光纤维。
优选地,所述第三壁层还包括除磷羊毛材料。
优选地,所述第三壁层中除磷羊毛材料的含量为30-40%。
优选地,所述第二壁层由聚丙烯制成并且用于粘合所述第一壁层和第三壁层,所述第一壁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该车辆的行李箱的内壁安装有根据以上任意一项方案所述的行李箱护板,所述第一壁层与所述行李箱的内壁相接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位于行李箱护板的表层的第一壁层中加入蓄光型自发光材料,使得该第一壁层可以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存储光能以可以在黑暗处长时间持续发光,因此不需要在该行李箱护板上另行安装照明设备,简化了结构,节省了设计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行李箱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壁层 2 第二壁层
3 第三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行李箱护板靠近、远离行李箱内壁。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李箱护板,该行李箱护板包括里层的第一壁层1和贴合在第一壁层1的外表面的第二壁层2,其中,所述行李箱护板还包括贴合在第二壁层2外表面的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蓄光型自发光材料的第三壁层3。
行李箱护板可以包括多层结构,例如此处的三层结构,每层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以实现不同的结构功能(以下将说明)。其中,第一壁层1为与行李箱内壁直接接触的里层,第二壁层2为中间层,第三壁层3为外部可见的表层。在第三壁层3中加入蓄光型自发光材料,可以使所述行李箱护板在被可见光照射时将光能存储,并且在黑暗处可以释放存储的光能实现照明目的,因此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不必在行李箱内部加装照明设备以及电源等,简化了结构,节省了设计成本。
所述蓄光型自发光材料具有多种类型,包括硫化物系列、铝酸盐体系、硅酸盐体系等。此处,所述蓄光型自发光材料优选为纳米稀土发光纤维。纳米稀土发光纤维对于可见光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可见光下照射10min左右后,便能将光能蓄贮于该纤维之中,在夜晚或黑暗处可以持续发光10h以上,并且可以无限次循环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95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