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行车钢丝绳排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8389.2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38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双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36 | 分类号: | B66D1/36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561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车 钢丝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车钢丝绳排绳装置。
背景技术
行车导绳器一般由导绳螺母、导绳板、连接钢带组成,其中导绳螺母分成几块,由连接钢带和导绳板连成一体,钢丝绳从导绳板长形槽内伸出,导绳螺母与卷筒绳槽啮合,卷筒转动驱动导绳螺母横向移动,以此保证钢丝绳在卷筒绳槽中不致乱扣,导绳板向卷筒两端横向移动,当达到极限位置时,带动安装在卷筒外壳上的限们杆一齐移动,到达极限位置触动安装在主电机上的限位开关而起限位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长时间吊装重物,而且吊装时晃动较大,行车导绳器会频繁损坏,卷绕在卷筒上的钢丝绳会跳出螺旋槽,使钢丝绳排乱;有时钢丝绳进入卷筒端部缝隙中会被挤压变形;有时到达极限位置会冲过限位开关,使钢丝绳搅乱,也会有钢丝绳跳过几个螺旋槽;不规则的排列,会使钢丝绳、卷筒磨损变形;总之这都将影响行车的使用,从而缩短行车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车钢丝绳排绳装置,取消了行车导绳器,增加了限位块,避免钢丝绳的缠绕,保证行车正常工作,延长钢丝绳、卷筒的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行车钢丝绳排绳装置,包括电机、卷筒、电磁抱闸、排绳箱,其特征在于:电机与卷筒键连接,卷筒设置在排绳箱内,所述排绳箱呈横向空心的圆柱体,下方开口,电磁抱闸的闸轮与电机装在同一转轴上,电磁抱闸连接在排绳箱的另一端,卷筒外圆设有螺旋绳槽,其螺旋升角为4.2-5°,排绳箱下方开口进出口处横向设有活动横向引绳压轴,所述引绳压轴上设有与螺旋绳槽上的螺旋升角对应的圆弧槽,所述圆弧槽底到螺旋绳槽底的距离为行车钢丝绳直径的1.5倍,所述螺旋绳槽的深度为钢丝绳直径的一半,上升限位开关设置在电机外侧与可移动板连接,所述可移动板呈L型,上升限位开关的触头部嵌在可移动板一端垂直面的小孔内,钢丝绳在可移动板水平面的长方形通孔内移动,可移动板另一端设有短凹槽,连接杆穿过短凹槽与排绳箱外侧连接,排绳箱下方开口处纵向设有两根挡条,所述挡条设置在上升限位开关的开与关点位外侧5-10mm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所述的挡条成圆弧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所述的挡条厚度与钢丝绳直径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所述的引绳压轴两端设有长凹槽,引绳压轴与排绳箱通过螺栓穿过长凹槽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所述的引绳压轴直径为行车钢丝绳直径的1.5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所述的螺旋绳槽,其螺旋升角为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所述的卷筒、引绳压轴的材料为高锰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本发明所述的上升限位开关的触头横向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行车钢丝绳排绳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维修快捷、使用周期长、故障率低,打破习惯思维,取消了常用的导绳器,将卷筒上的螺旋绳槽加深,使钢丝绳能按顺序排列,避免钢丝绳的缠绕,保证行车正常工作,延长钢丝绳、卷筒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引绳压轴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可移动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卷筒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电机,2、卷筒,3、电磁抱闸,4、排绳箱,5、螺旋绳槽,6、引绳压轴,7、圆弧槽,8、上升限位开关,9、可移动板,10、上升限位开关的触头,11、挡条,12、连接杆,13、长凹槽,14、可移动板水平面,15、可移动板垂直面,16、小孔,17、长方形通孔,18、短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双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双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8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