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8082.2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7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浩;杨志敏;路振龙;谢晓燕;杨益伟;史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F16J15/447;F16J15/1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回转 高温 换热器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密封结构,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全新燃烧技术,把回收余热与高效燃烧及降低NOx排放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节能和降低NOx排放量的双重目标。目前工业应用较广的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使用的是换向式换热器,即蓄热体是固定部件,烟气和助燃空气周期性换向通过蓄热体。由于烟气与助燃空气之间频繁的换向,工业炉内压力波动较大,且对换向设备的要求较高。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由于换向设备频繁换向引起的故障是十分常见的。
与换向式换热器相比,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的蓄热体部分不再是固定部位,蓄热体随着转子一起做圆周运动,保证了空气和烟气连续工作,省去换向工作。由于该换热器为回转式,工业炉上的燃烧器不用成对出现,且炉膛内压力无波动,减少了由于频繁换向及点火而产生的故障。
气密性是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的技术难点。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的漏风主要分为:换热器本体内部向外部漏风;换热器内部烟气与空气之间串风。连续回转式换热器漏风量较大时,换热器性能受到影响,预热后的热空气量较小、温度低从而导致换热器后续的烧嘴达不到正常工作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密封结构,换热器的上盖固定在框架上,换热器的下盖支撑于升降机构上,转子位于上盖与下盖之间且支撑于下盖上,特点是:上盖外壁法兰上加工有多排凸凹沟槽,相对应地,转子外壁法兰上加工有与其相交错镶嵌配合的多排凹凸沟槽,使上盖与转子结合处形成迷宫密封结构,上盖外壁法兰的沟槽上均匀分布有保压风孔,保压风孔与气幕管相连,气幕管接至进气管路;下盖的浇注料上安装有密封钢板,密封钢板与下盖外壁固接,密封钢板上安装有密封圈,转子下端安装有多个用以支撑转子内蓄热体的辅板,辅板贴近下盖上的密封圈,使转子与下盖结合处形成密封圈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的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密封结构,上盖外壁的外缘沿周向安装有多个微调机构。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密封结构,所述下盖上安装有多个拖轮,拖轮与转子外壁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上盖与转子结合处采用迷宫结合气幕结构来阻止换热器内部气体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泄漏;转子上端处利用上盖浇注料与转子的配合来阻止此处烟气与助燃空气之间的泄漏;转子下端与下盖结合处采取密封条结构来保证其气密性。能大幅度降低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的漏风量,换热器的性能参数明显提高,且具有制作安装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迷宫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3:密封圈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连续回转式高温换热器密封结构,换热器的上盖1固定在框架上,换热器的下盖5支撑于升降机构上,转子3位于上盖1与下盖5之间且支撑于下盖上,上盖外壁法兰7上加工有多排凸凹沟槽,相对应地,转子外壁法兰8上加工有与其相交错镶嵌配合的多排凹凸沟槽,使上盖1与转子3结合处形成迷宫密封结构,如图2所示,上盖外壁法兰7的沟槽上均匀分布有保压风孔,保压风孔与气幕管2相连,气幕管2接至进气管路,气体通过管道平均分配到迷宫处形成气幕,可通过调节安装在进气管道上的手阀来调节迷宫内的气幕大小。如图3所示,下盖的浇注料上安装有密封钢板13,密封钢板13与下盖外壁14固接,密封钢板13上安装有密封圈12,转子下端安装有多个用以支撑转子内蓄热体10的辅板11,辅板11贴近下盖上的密封圈12,使转子3与下盖5结合处形成密封圈密封结构。上盖浇注料与转子的配合来阻止此处烟气与助燃空气之间的泄漏,转子下端与下盖结合处通过密封条结构来保证其气密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80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喷油设备用喷油嘴
- 下一篇:小斜顶压直顶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