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力自控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6349.4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2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税蒙川;朱丽飞;吴雨晴;刘水林;徐得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 自控 初期 雨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域,是一种水力自控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而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其收集利用变得非常必要。在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的各类非渗透性区域(屋面、街道、人行道等)中,屋面所占据的空间大、径流水质较其它表面径流水质较好、雨水便于收集处理,因此屋面径流更是潜在的可利用的水资源之一。但在降雨初期,屋面雨水携带大量的杂质,因此需要弃流掉一定量的屋面初期雨水。
现有技术中大部分弃流装置不能实现初期雨水的自动弃流,对于初期雨水的放空是采用阀门控制,需人工操作,其过程繁琐;一些利用电气控制实现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装置,虽然实现了自动弃流,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但是多采用电子设备,技术复杂,可靠性和耐用性差,易损坏,不易维护检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水力自控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以解决现有弃流装置不能实现自动弃流和利用电气控制实现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装置易损坏、不易维护检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水力自控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的结构特点是:设置水箱,在所述水箱中具有分处在左右两侧、相互独立的收集室和弃流室;在所述水箱的顶板上固定设置进水槽,所述进水槽的出水口伸向水箱中,在所述水箱中,承接在进水槽的出水口处的导流槽是在中部通过销钉铰接在进水槽的底部,使所述导流槽能够以销钉为转轴在竖直平面中转动,所述导流槽的一端是伸向弃流室一侧的弃流端,另一端是伸向收集室一侧的收集端,在所述导流槽的弃流端通过刚性悬杆固定连接浮球,并通过刚性拉杆铰接弃流阀的阀杆;在所述导流槽的收集端朝向下方连接一段蓄水弯头,在所述蓄水弯头的端部出水小孔。
本实用新型水力自控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水箱是由竖向中隔板分隔形成为收集室和弃流室。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及水力学原理实现初期雨水自动弃流的目的,节省了雨水利用的工程成本,有利于雨水收集利用。
2、本实用新型不需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而实现自动弃流目的,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维护方便。
3、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稳定,满足大部分土建安装需求,地上地下安装均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降雨初期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初期雨水弃流过渡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弃流排放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1进水槽,2导流槽、3浮球、4刚性拉杆、5刚性悬杆、6弃流阀、7销钉、8阀杆、9收集室、10弃流室、11水箱、12竖向中隔板、13蓄水弯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水力自控式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的结构形式是:在水箱11中具有分处在左右两侧、相互独立的收集室9和弃流室10;在水箱11的顶板上固定设置进水槽1,进水槽1的出水口伸向水箱11中,在水箱11中,承接在进水槽1的出水口处的导流槽2是在中部通过销钉7铰接在进水槽1的底部形成杠杆结构,使导流槽2能够以销钉7为转轴在竖直平面中转动,导流槽2的一端是伸向弃流室10一侧的弃流端,另一端是伸向收集室9一侧的收集端,在导流槽2的弃流端通过刚性悬杆5固定连接浮球3,并通过刚性拉杆4铰接弃流阀6的阀杆8;在导流槽2的收集端朝向下方连接一段蓄水弯头13,在蓄水弯头13的端部出水小孔。
具体实施中,水箱11是由竖向中隔板12分隔形成为收集室9和弃流室10,进水槽1是承接于雨落管,收集室的排水至雨水收集,弃流阀6开启时即为弃流排放,弃流室10的容积根据屋面初期雨水的弃流量确定。
在未降雨阶段,弃流室10中尚无雨水,弃流阀6关闭,导流槽2在浮球3的重力作用下呈倾斜并且弃流端低于收集端呈如图1所示状态。
降雨初期,初期雨水通过导流槽2进入弃流室10,弃流室10水位上升,浮球3随之上升,并带动导流槽2的弃流端向上抬升,如图2所示状态;
当导流槽2呈水平位置时,雨水沿着导流槽2同时向蓄水弯头13中流动,并因进水量大于出水量在蓄水弯头3形成蓄水,如图3所示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63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