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槽式机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1617.3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9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戴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方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66 | 分类号: | B29C47/66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胡小永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机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杆挤出成型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螺旋槽式机筒。
背景技术
20世纪70年代,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塑料加工研究所创立了强制输送的IKV固体输送理论,将单螺杆挤出机光滑机筒更新为直槽衬套的强制喂料机筒。与光滑机筒相比,产量大幅提高。如图1所示,IKV挤出机在机筒加料段开槽,只是提高了物料与机筒之间的摩擦系数,并没有改变其输送机理,物料还是摩擦拖曳输送,在较大的压力及摩擦力作用下,会使驱动螺杆转动的电机负荷加大,而且使得螺杆与机筒内壁的磨损加大,同时产生很大的摩擦热损耗会出现固体输送区具有压力过高,挤出过程不平稳,螺杆、料筒磨损严重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渐进式内螺旋槽的螺旋槽式机筒,以克服现有技术中低产量高能耗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槽式机筒,与单螺杆套接配合使用,所述机筒(1)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单螺杆旋向相反的均布的内螺旋槽(201),所述机筒(1)包括进料端(202)和出料端(203),所述内螺旋槽(201)的槽深度向所述出料端(203)处逐渐减少直至变为零。
进一步,所述内螺旋槽(201)的直径为D,所述内螺旋槽(201)的槽深度自距离所述出料端(203)的1倍D至3倍D处向所述出料端(203)逐渐减少直至变为零。
进一步,所述机筒(1)上开有下料口(3),所述下料口(3)前端内孔为锥形。
进一步,所述下料口(3)的中心轴线偏离所述进料端(20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
进一步,所述机筒(1)靠近进料端(202)的一段为冷却套筒(4)。
进一步,所述机筒(1)外表面设置有若干散热槽(5)。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采用螺旋槽式机筒,改善固体输送特性,降低挤出能耗,挤出产量比直槽衬套挤出机提高了50%~60%。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IKV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槽式机筒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旋槽式机筒的俯视图;
图4为图2中内螺旋槽201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冷却螺旋槽401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散热槽5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下料口3的A-A向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槽式机筒如图2所示,包括机筒1,其与螺杆套接配合使用,机筒1内表面设有与螺杆的旋向相反的均布的内螺旋槽201,内螺旋槽201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用于输送物料。
如图2所示,机筒1包括进料端202和出料端203,其内螺旋槽201按槽深度分为两段,接近进料端的第一段,内螺旋槽201的槽深度是等深的,保证喂料量,阻止原料的周向旋转及额外的磨擦等效摩擦系数以提高输送性能,从而延迟了固体颗粒的熔化,提高了物料输送能力;接近出料端203的第二段,内螺旋槽201的槽深度逐渐减少直至变为零,此段螺旋槽主要是分离融熔料,推迟螺杆中融池的产生,融池是指物料在接近输送末端(即出料端)时出现的微微熔化或者半熔化状态。
内螺旋槽201直径为D,优选地,内螺旋槽201的槽深度自距离出料端203的1倍D至3倍D处向出料端203逐渐减少直至变为零。
整个螺旋长度L1根据加工聚合物的不同而不同,最长可占机筒1长度L的90%,最短只有3.5D,螺旋槽数为D/10≤N≤D/5。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机筒1上开有下料口3,下料口3与料斗相连接。为了保证下料量且满足大部分原料需求,下料口3采用偏心式,即下料口3的中心轴线偏离进料端20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得物料进入下料口3后更易于快速进入内螺旋槽内进行输送。下料口3的宽度为0.8D至1.2D,长度为1D-1.8D,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下料口3设计为其他尺寸。下料口3前端内孔为锥形,可以增大送料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方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方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16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键盘组件、便携式计算机以及便携式计算机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胸部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