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10623.7 | 申请日: | 2014-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63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叶维敏;汪庭文;何晓鸣;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1/06 | 分类号: | F01N1/06;F01N1/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抗 复合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消声器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背景技术
消声器是汽车的重要部件,其作为排气管道的一部分,可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并能使高温废气安全有效的排出。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消声器,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而将阻性结构和抗性结构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阻抗复合式消声器。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723286U公开了一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直接将抗性段和阻性段连接,其进气口和出气口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利用抗性段和阻性段分别对高频和中低频进行消声,但是,其消声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声效果好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包括壳体和进气管,所述壳体内依次设有第一扩张室、第二扩张室、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所述的壳体内设有排气管,所述的排气管的一端位于第一扩张室内且依次穿过第二扩张室、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所述的进气管的一端为封闭状,该端设置有通孔且位于第二扩张室内,所述的进气管的另一端位于壳体外,所述的第一扩张室和第二扩张室之间设置有隔板和节流孔板且该隔板上述设置有通孔,所述的节流孔板位于第二扩张室一侧,位于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内的排气管上设置通孔,所述的隔板上的通孔的孔径为1.3mm,所述的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层吸声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板的通孔的孔壁上设置有角锥吸声体。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气管位于壳体外的一端固定有法兰。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利用第一扩张室、第二扩张室、第一共振室和第二共振室内气压不同步,达到气流的多次突变,使声波多次发生干涉抵消而减弱,提高消声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流经第二扩张室3进入第一扩张室2时的通孔孔径为1.3mm, 可显著的消除中低频噪声,可将噪声减小6-10dB,消声效果显著提高。
3、本实用新型的隔板通孔数量多,其在通孔孔壁上设置角锥吸声体,可有效的对噪声进行吸收,提高消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壳体;2、第一扩张室;3、第二扩张室;4、通孔;5、第一共振室;6、第二共振室;7、进气管;8、节流孔板;9、隔板;10、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包括壳体1和进气管7,所述壳体1内依次设有第一扩张室2、第二扩张室3、第一共振室5和第二共振室6,所述的壳体1内设有排气管10,所述的排气管10的一端位于第一扩张室2内且依次穿过第二扩张室3、第一共振室5和第二共振室6,所述的进气管7的一端为封闭状,该端设置有通孔4且位于第二扩张室3内,所述的进气管7的另一端位于壳体1外,所述的第一扩张室2和第二扩张室3之间设置有隔板9和节流孔板8且该隔板上述设置有通孔4,所述的节流孔板8位于第二扩张室3一侧,位于第一共振室5和第二共振室6内的排气管10上设置通孔4,所述的隔板9上的通孔4的孔径为1.3mm,所述的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层吸声层。
本实施例中,将壳体分为4个腔室,在使用时,高压气流由进气管7上的通孔进入第二扩张室3,第二扩张室3的截面积急剧加大,第一共振室5的截面积急剧减小,节流孔板8将压力突变改为压力逐渐下降,使得气流速度在一定的流速,不致产生激波噪声;再经隔板9上的通孔进入第一扩张室2,第一扩张室2的截面积也随之急剧增大,第一扩张室2内的气流进入排气管,一部分气流经通孔进入第一共振室5和第二共振室6内,剩余气流再经排气管排出。采用两个共振室,其可延长气流排出通道,减弱气体排出的压力。气流在排出过程中,经多次突变,使得声波多次发生干涉抵消而减弱,达到消声的目的。气流经进气管7进入消声器的壳体内,吸声层即可对高频噪声进行消除。气流经第二扩张室3进入第一扩张室2,本实用新型还对通孔的孔径进行了研究,当气流经第二扩张室3进入第一扩张室2时,通孔较大时,通孔辐射的噪声能量将从高频移向低频,因此,通孔要小才能有效的消除中低频噪声。实验证明,当通孔的孔径为1.3mm时,可显著的消除中低频噪声。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用该孔径大小的通孔与采用对比文件中的消声器结构相比,其可将噪声减小6-10dB,其消声效果显著。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陵川特种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06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球泡灯
- 下一篇:一种LLC谐振变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