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机整机泄漏检测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8847.4 | 申请日: | 2014-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6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朱炜;张俊雄;许戈;李红剑;张立;史胜祥;陈磊;宋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7/00 | 分类号: | B65G3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整机 泄漏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线,具体的说是柴油机整机泄漏的检测线,属于发动机装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柴油机装配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本身的缺陷、装配不到位等原因会导致发动机的水道、机油道和燃油道等出现有渗漏的情况。为此,部分发动机厂家会在装配线上配置整机泄漏检测工位,来及时发现三漏、降低维修成本。一般情况下,排量9L以下的柴油机整机泄漏检测往往采用双工位串联或并联型式布置;采用上述布置形式后,柴油机进行在线返修会对工序节拍产生影响。而对于排量11L~13L的柴油机而言,由于测试的容腔较大,测试节拍较长,因此采用双工位布置后,整线的产能将受到制约。目前,在国内、外,对于排量11L~13L的柴油机,若进行整机泄漏,其整线产能瓶颈基本在8万台/年左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柴油机整机泄漏检测线,能满足柴油机整机泄漏检测的节拍要求,确保柴油机能进行在线返修的同时不影响生产节拍,而且还能方便地进行离线返修,提升生产效率和产能。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柴油机整机泄漏检测线包括主线体,主线体由第一主传送线体、第二主传送线体、第三主传送线体和第四主传送线体依次首尾连接而成,其特征是:主线体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转台、第二转台和第三转台,第一转台一侧设有第一存储段线体,另一侧设有第一泄漏检测仪和第一返修线体;第二转台一侧设有第二存储段线体,另一侧设有第二泄漏检测仪和第二返修线体;第三转台一侧设有第三存储段线体,另一侧设有第三泄漏检测仪和第三返修线体。
进一步的,第一转台位于第一主传送线体和第二主传送线体之间,第二转台位于第二主传送线体和第三主传送线体之间,第三转台位于第三主传送线体和第四主传送线体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主传送线体包括传送架,传送架上均匀设有多个从动辊轴和一个主动辊轴,主动辊轴由驱动电机驱动转动通过伞齿轮带动多个从动辊轴转动;第一存储段线体、第二主传送线体、第二存储段线体、第三主传送线体、第三存储段线体、第四主传送线体、第一返修线体、第二返修线体、第三返修线体与第一主传送线体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第一转台包括转动平台,转动平台由转动电机驱动转动;第二转台、第三转台和第一转台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布置的三段返修线体,能确保不合格件及时进行在线返修的同时不影响生产节拍,而且还能方便地进行离线返修,不影响主线的流通,有效提高了生产线效率;
(2)能满足排量11L~13L柴油机批量生产的要求,年产可达12.5万台,提升了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主传送线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主传送线体、1.1-传送架、1.2-驱动电机、1.3-主动辊轴、1.4-从动辊轴、2-第一存储段线体、3-第一转台、4-第二主传送线体、5-第二存储段线体、6-第二转台、7-第三主传送线体、8-第三存储段线体、9-第三转台、10-第四主传送线体、11-第一返修线体、12-第一泄漏检测仪、13-第二返修线体、14-第二泄漏检测仪、15-第三返修线体、16-第三泄漏检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主线体,主线体由第一主传送线体1、第二主传送线体4、第三主传送线体7和第四主传送线体10依次首尾连接而成,主线体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第一转台3、第二转台6和第三转台9。第一转台3位于第一主传送线体1和第二主传送线体4之间,第二转台6位于第二主传送线体4和第三主传送线体7之间,第三转台9位于第三主传送线体7和第四主传送线体10之间。
第一转台3一侧设有第一存储段线体2,另一侧设有第一泄漏检测仪12和第一返修线体11。第二转台6一侧设有第二存储段线体5,另一侧设有第二泄漏检测仪14和第二返修线体13。第三转台9一侧设有第三存储段线体8,另一侧设有第三泄漏检测仪16和第三返修线体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8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瓶盖的连体套进料装置
- 下一篇:带衬板的振动加料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