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石墨除气转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6109.6 | 申请日: | 2014-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7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程勇;彭俊芳;蒋丹华;王新万;周福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亚太轻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00 | 分类号: | B22D1/00;C22B9/05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任益 |
地址: | 2141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墨除气转子,适用于铝及铝合金浇铸过程中在线除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铝及铝合金浇铸过程多用石墨转子在线除气系统,石墨转子需浸入铝液中旋转并通入氩气来进行除气。
如图1所示,原石墨转子由石墨转子轴A和叶轮B组成,石墨转子轴A通过下端螺纹部分3与叶轮B连接,伸入铝液中开动除气机并通入氩气,氩气按照图示箭头方向通过,达到在线除气的目的。但石墨转子轴A部分在铝液与空气接触的部位磨损比较严重,导致总是因为该部位磨损严重而其他部位并未有明显磨损时,就得更换整根石墨转子轴,造成石墨转子更换频率比较快,成本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换陈本低的石墨除气转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墨除气转子,包括转子轴和叶轮,转子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轴、过渡轴、第二转轴,过渡轴的直径大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直径,第一转轴、过渡轴、第二转子和叶轮相互之间为螺纹连接;
第一转轴中间为与过渡轴连接的螺纹通孔,第二转轴的上端设置有与过渡轴连接的第二螺孔,第二转轴的下端设置与叶轮连接的第三螺杆;
过渡轴的两端分别为与第一转轴上螺纹通孔、第二转轴上第二螺孔连接的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
叶轮上端设置有与第二转轴的下端的第三螺杆连接的第三螺孔;
过渡轴中间设置有第一通气孔, 第二转轴中间设置有第二通气孔,叶轮上的第三螺孔下方连接有斜向通气孔;第一转轴中间的螺纹通孔与过渡轴中间的第一通气孔、第二转轴中间第二通气孔以及叶轮上第三螺孔以及斜向通气孔相互贯通。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石墨转子轴与铝液液面接触部位设置为可拆卸的过渡轴部分,过渡轴磨损严重后只需更换此部分,避免因为小部分磨损而更换整根石墨转子,避免了浪费,可以有效缩减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石墨除气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石墨转子轴、B—叶轮、C—第一转轴、D—过渡轴、 E—第二转轴、5—螺纹通孔、6—第一螺杆、7—第一通气孔、8—第二螺杆、9—第二螺孔、10—第二通气孔、11—第三螺杆、12—第三螺孔、i—斜向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介绍。
一种石墨除气转子,包括转子轴和叶轮B,转子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轴C、过渡轴D、第二转轴E,过渡轴D的直径大于第一转轴C和第二转轴E的直径,第一转轴C、过渡轴D、第二转子E和叶轮B相互之间为螺纹连接;
第一转轴C中间为与过渡轴D连接的螺纹通孔5,第二转轴E的上端设置有与过渡轴D连接的第二螺孔9,第二转轴E的下端设置与叶轮B连接的第三螺杆11;
过渡轴D的两端分别为与第一转轴C上螺纹通孔5、第二转轴E上第二螺孔9连接的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杆8;
叶轮B上端设置有与第二转轴E的下端的第三螺杆11连接的第三螺孔12;
过渡轴D中间设置有第一通气孔7, 第二转轴E中间设置有第二通气孔10,叶轮B上的第三螺孔12下方连接有斜向通气孔i;第一转轴C中间的螺纹通孔5与过渡轴D中间的第一通气孔7、第二转轴E中间第二通气孔10以及叶轮B上第三螺孔12以及斜向通气孔i相互贯通。
如图2,第一转轴C、过渡轴D、第二转轴E、叶轮B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拆装较方便。另外过渡轴D中间的第一通气孔7、第二转轴E中间的第二通气孔10为通孔,用来通过氩气。且过渡轴D部件加工直径较大,可以延长过渡轴D使用寿命,并做成如图所示的卡槽状,装配好后可以将第一转轴C、第二转轴E部分包在其中,达到密封的效果,避免氩气泄露。工作时,通过第一转轴C上端的螺纹将转子与除气机连接,将转子伸入铝液中,开启除气机旋转转子并接通氩气,氩气按图示箭头的方向通过,达到在线除气的目的。
其中过渡轴D部分处于铝液和空气接触部位,磨损会比较严重。而其他部位磨损相对小的多,当过渡轴D不能再使用时将其拆下,只需更换过渡轴D即可,而不需要像图1所示原石墨转子一样需要整根更换转子,从而避免了浪费,可以有效缩减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亚太轻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亚太轻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61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