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体浮游生物的浓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1732.2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99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朱远见;王丽丽;康乃馨;骆伟;诸葛洪祥;杨英楠;黄文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40 | 分类号: | G01N1/4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浮游生物 集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体浮游生物的浓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生生物学研究中,经常需要采集一定体积的水体样本并固定浓缩,制备成一定体积的浓缩样本,以便对浮游生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传统的浓缩方法中主要采用沉淀器,并且需反复的沉淀与定容方能制备出样本,沉淀时间长,过程繁冗。因此,急需一种简便、快捷的用于水体浮游生物浓集的浓集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的浮游生物的浓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体浮游生物的浓集装置,包括固定架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的具有封闭内腔的浓集容器,所述浓集容器上具有位于其上部的注水口、位于其底部的排水口、开设在其侧部的放水口,所述放水口处固定地连接有向上弯凸的弯管,所述弯管上设有水阀,所述浓集容器的内腔中还可拆卸地设有用于收集水体浮游生物的滤网、支撑在所述滤网下方的支撑网,所述滤网、所述支撑网在所述浓集容器的内腔中位于所述放水口与所述排水口之间,所述浓集容器的下方还设有放空阀,所述放空阀的阀口位于所述滤网上方。
优选地,所述弯管上向上弯凸的最高水位点与所述放空阀的阀口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浓集容器高度的1/5。
优选地,所述滤网采用尼龙网,所述尼龙网的网孔直径不超过待采集的水体浮游生物的横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滤网的网孔大小在20~600目/吋。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滤网的网孔大小为400目/吋。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浓集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浓缩时间短,采样结束后能快速对水样进行检测,采集的浮游生物种类齐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水体浮游生物的浓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固定架;2、浓集容器;3、注水口;4、排水口;5、放水口;6、弯管;61、水阀;7、滤网;8、支撑网;9、放空阀;10、集水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所示,一种水体浮游生物的浓集装置,包括固定架1以及固定安装在固定架1上的具有封闭内腔的浓集容器2,浓集容器2上具有位于其上部的注水口3、位于其底部的排水口4、开设在其侧部的放水口5,放水口5处固定地连接有向上弯凸的弯管6,弯管6上设有水阀61,浓集容器2的内腔中还可拆卸地设有用于收集水体浮游生物的滤网7、支撑在滤网7下方的支撑网8,滤网7和支撑网8在浓集容器2的内腔中位于放水口5与排水口4之间,浓集容器2的下方还设有放空阀9,放空阀9的阀口位于滤网7上方。
为了确保能浓集到实验所需的足够多的浮游生物,且防止浮游生物的逃离,弯管6上向上弯凸的最高水位点与放空阀9的阀口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不小于浓集容器2高度的1/5,且弯管6上向上弯凸的最高水位点不高于注水口3。
为了防止浮游生物透过滤网7而逃逸出去,滤网7的网孔直径不超过待采集的水体浮游生物的横径,一般滤网7的网孔大小在20~600目/吋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滤网7选用了网孔直径为400目/吋的尼龙网。
以下结合附图1具体阐述使用上述浓集装置从大量水体样本中浓集水体浮游生物的浓集方法:
1)将浓集容器2固定安装在固定架1上,在浓集容器2的内腔中安装滤网7和支撑网8;
2)关闭浓集容器2的放空阀9,并打开水阀61,通过注水口3向浓集容器2内加入含有浮游生物的水样;
3)持续向注水口3中加入水样,待所有水样加注完毕后,静置待弯管6的管口中不再有水流出时,关闭弯管6上的水阀61;
4)通过注水口3向浓集容器2内加入固定液,从而将浓集容器2中的浮游生物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液为鲁哥氏液;
5)静置20秒后再打开放空阀9,让水流通过滤网7,待水流全部通过滤网7后,取下滤网7,获取浮游生物标本,进行后续的试验观测。如遇水样中含有泥沙等污染物堵塞滤网7,导致流水不畅时,可通过注水口3向浓集容器2中加压,为防止压力过大而将滤网7冲破,加压时压力不超过30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1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岩石力学特征分析仪
- 下一篇:一种棉花短绒率取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