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震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00948.7 | 申请日: | 2014-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7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宇;车艳阳;王森;李琛;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双向 活动 橡胶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胶支座,具体涉及一种抗震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
背景技术
支座设置在桥梁的上部结构和墩台之间,其作用是将桥跨结构上的各种荷载反力传递到墩台上,同时保证桥跨结构所需要的位移和转动。随着桥梁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桥梁跨径不断加大,对支座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减隔震支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盆式橡胶支座是通过利用钢构件与橡胶板各自的特点进行构造组合,使橡胶处于三向受压的状态,从而极大提高支座的承载能力,此外这种新型桥梁支座还有水平位移量大、转动灵活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支座承载力为1000kN以上的大跨径桥梁。
盆式橡胶支座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不能够在地震来临时起到减震消能的作用,因此不能作为减隔震支座使用,不能起到减隔震的作用。
板式橡胶支座虽然滞回环面积较大,具有较大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但是由于其橡胶材料处于单向受压的状态,不能满足大跨径桥梁对大承载能力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抗震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该支座够满足正常使用状态下对支座承载能力、位移、转角的要求,同时在地震到来的时候能够起到减震消能的作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震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包括顶板、第一不锈钢板、聚四氟乙烯板、第二不锈钢板、中间钢板、橡胶板、底盆以及设于底盆底部及顶板上部的螺栓;
所述底盆的上部设有凹槽,橡胶板内嵌于所述凹槽内,中间钢板的一端插入于所述凹槽内,中间钢板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凹槽外并与第二不锈钢板底部固定连接,第二不锈钢板的上部与聚四氟乙烯板的底部及第一不锈钢板的底部相接触,聚四氟乙烯板的上部与顶板的底部相接触,第一不锈钢板的上部与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不锈钢板的中部设有通孔,聚四氟乙烯板位于第二不锈钢板、第一不锈钢板及顶板形成的空腔内。
所述顶板由方形钢板以及设置于方形钢板底部的钢环组成,所述钢环的横截面为三角形,钢环的内侧与方形钢板之间的夹角为45°。
所述通孔为圆形通孔,聚四氟乙烯板的横截面为圆形。
所述第二不锈钢板与中间钢板相焊接,第二不锈钢板与第一不锈钢板的接触面上设有坡口。
所述底盆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锐角为45°。
所述中间钢板的横截面及凹槽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中间钢板底部的直径及顶部的直径均比凹槽的直径小1mm,中间钢板中部的直径小于中间钢板底部的直径。
所述橡胶板与中间钢板之间设有铜质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震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包括顶板、第一不锈钢板、聚四氟乙烯板、第二不锈钢板、中间钢板、橡胶板及底盆,所述第一不锈钢板的中部设有通孔,聚四氟乙烯板位于第二不锈钢板、第一不锈钢板及顶板形成的空腔内,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产生的水平位移较小,由于聚四氟乙烯板和第一不锈钢板及第二不锈钢板相接触,两者的摩擦系数较小,能够较好地满足水平位移的要求,减小水平力作用。在地震发生时,抗震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产生的水平位移比较大,由于第一不锈钢板与第二不锈钢板相接触,第一不锈钢板与第二不锈钢板之间的摩擦系数比较大,可以通过摩擦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顶板、2为第一不锈钢板、3为聚四氟乙烯板、4为第二不锈钢板、5为中间钢板、6为螺栓、7为底盆、8为铜质密封圈、9为橡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抗震双向活动盆式橡胶支座包括顶板1、第一不锈钢板2、聚四氟乙烯板3、第二不锈钢板4、中间钢板5、橡胶板9、底盆7以及设于底盆7底部及顶板1上部的螺栓6;所述底盆7的上部设有凹槽,橡胶板9内嵌于所述凹槽内,中间钢板5的一端插入于所述凹槽内,中间钢板5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凹槽外并与第二不锈钢板4底部固定连接,第二不锈钢板4的上部与聚四氟乙烯板3的底部及第一不锈钢板2的底部相接触,聚四氟乙烯板3的上部与顶板1的底部相接触,第一不锈钢板2的上部与顶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不锈钢板2的中部设有通孔,聚四氟乙烯板3位于第二不锈钢板4、第一不锈钢板2及顶板1形成的空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09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