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擦划点火的点火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00931.1 | 申请日: | 2014-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7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戴绍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百诚烟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Q1/02 | 分类号: | F23Q1/02 |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傅敏华 |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点火 点火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器,特别是指以擦划形式点火的点火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擦划式点火器俗称“万次火柴”,由带擦划条的壳体和擦划棒组成,在点火的时候痛擦划棒前端的擦划头与擦划条的擦划面擦划,产生火花,火花引燃擦划棒前段的棉芯,但是这种点火器存在的问题是棉芯所浸的燃油燃烧时间短,需重复沾油擦划点火,若长时间燃烧易将棉芯烧短,造成下次擦划点火困难,且重新加长棉芯操作繁琐;另外点火率很低,要多次擦划才可以点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点火效率高、可以长时间连续点火且携带使用方便的新型的擦划点火的点火器。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擦划点火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外罩和摩擦棒组件,所述外罩成筒状,外罩中部为容置腔,一端为开口,外罩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有摩擦条,所述摩擦棒组件连接为一整体,摩擦棒组件可从外罩一端的开口处伸入于外罩的容置腔中,摩擦棒组件与外罩之间通过开口端的卡扣配合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所述摩擦棒组件包括有油箱体、棉芯、连接安装头、隔热件和刮刀,所述刮刀固定设置在连接安装头上,棉芯置于油箱体内,棉芯的一端从连接安装头中伸出置于刮刀的周边,所述连接安装头通过隔热件固定设置在油箱体的上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该产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其中摩擦棒组件通过卡扣方式设置在外罩的中空部,这样取出摩擦棒组件就非常方便,另外连接安装头通过隔热件与油箱体连接,这样在点火的时候热量不会很快传导到油箱体上,不会烫伤使用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的方案,所述摩擦组件的油箱体尾端上设置有端盖,该端盖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块,凸块上铰接设置有卡扣,所述外罩的开口端上延伸设置有锁定块,该锁定块中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凹口,卡扣与凹口配合可构成摩擦棒组件与外罩两者的固定连接;所述外罩上且位于开口的另一端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位于摩擦条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产品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其中卡扣与凹口的配合采用上述方式更加有利于产品结构的紧凑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擦划点火的点火器,包括有外罩1和摩擦棒组件2,所述外罩1成筒状,外罩1中部为容置腔11,一端为开口12,外罩1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有摩擦条13,所述摩擦棒组件2连接为一整体,摩擦棒组件2可从外罩1一端的开口12处伸入于外罩1的容置腔11中,摩擦棒组件2与外罩1之间通过开口端12的卡扣配合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所述摩擦棒组件2包括有油箱体21、棉芯22、连接安装头23、隔热件24和刮刀25,所述刮刀25固定设置在连接安装头23上,棉芯22置于油箱体21内,棉芯22的一端从连接安装头23中伸出置于刮刀25的周边,所述连接安装头23通过隔热件24固定设置在油箱体21的上端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该产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其中摩擦棒组件2通过卡扣方式设置在外罩1的中空部,这样取出摩擦棒组件2就非常方便,另外连接安装头23通过隔热件24与油箱体21连接,这样在点火的时候热量不会很快传导到油箱体21上,不会烫伤使用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摩擦组件2的油箱体21尾端上设置有端盖211,该端盖21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块2111,凸块2111上铰接设置有卡扣2112,所述外罩1的开口端12上延伸设置有锁定块121,该锁定块121中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凹口1211,卡扣2112与凹口1211配合可构成摩擦棒组件2与外罩1两者的固定连接;所述外罩1上且位于开口12的另一端设置有通孔14,该通孔14位于摩擦条13的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百诚烟具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百诚烟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0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