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手套箱锁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0500.5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5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袁玖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3/30 | 分类号: | E05B8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手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特别是指一种汽车手套箱锁。
背景技术
在汽车内饰开发设计中,手套箱是汽车内饰的主要的储物空间,实用率相当高。手套箱锁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手套箱的实用寿命。目前手套箱锁的方式有单点式和双点式两种,单点式手套箱锁无法很好的控制手套箱与周边件的配合间隙问题,双点式一般都是采用齿轮齿条啮合来实现手套箱锁的开启关闭,结构复杂,导致手套箱锁开启或关闭不同步,手套箱开启或关闭时出现卡滞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手套箱锁,以解决现有双点式手套箱锁开启和锁止过程中同步性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手套箱锁,包括安装于手套箱体上的锁合机构和安装于手套箱外板上的开启手柄,所述锁合机构包括两个互相啮合联动的主从动轮,所述主从动轮分别联动连接一锁舌,所述开启手柄设有拨动杆,所述主从动轮一侧设有与所述拨动杆适配的拨动板,所述主从动轮分别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所述手套箱体上,所述两个主从动轮之间设有回位弹簧。
其中,所述锁舌一端设有Y向限位结构和Z向限位结构。
其中,所述主从动轮与所述锁舌通过定位销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结构呈C型。
其中,所述拨动板两端设有与所述拨动杆适配的限位块。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采用简化的双点式手套箱锁,使手套箱锁开启和锁止过程中保持同步性;同时,在锁止状态下保证手套箱与周边件稳定配合;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套箱;
图2为安装有锁合机构的手套箱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合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启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安装有锁合机构的手套箱体结构的主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手套箱体;
2:手套箱外板;
3:开启手柄;
4:锁合机构;
5:主从动轮;
6:锁舌;
7:定位销;
8:拨动杆;
9:固定结构;
10:Y向限位结构;
11:Z向限位结构;
12:拨动板;
13:回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的双点式手套箱锁开启和锁止过程中同步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手套箱锁。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手套箱锁,安装于手套箱体1上的锁合机构4和安装于手套箱外板2上的开启手柄3,所述锁合机构4包括两个互相啮合联动的主从动轮5,所述主从动轮5分别联动连接一锁舌6,所述开启手柄3设有拨动杆8,所述主从动轮6一侧设有与所述拨动杆8适配的拨动板12,所述主从动轮5分别通过固定结构9固定在所述手套箱体1上,所述两个主从动轮5之间设有回位弹簧13。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的,所述手套箱锁包括安装于手套箱体1上的锁合机构4,所述锁合机构4通过定位安装座卡接在所述手套箱体1上。
所述锁合机构4包括两个互相啮合联动的主从动轮5,如图3所示的,其中一个转动就会带动另一个同时转动。
其中,如图5所示的,所述主从动轮5分别通过C型固定结构9固定在所述手套箱体1上,且保持主从动轮5可以受力旋转,简化了结构。
再如图3和图5所示的,所述主从动轮5分别通过定位销7联动连接一锁舌6,保证了两个锁舌6开启和锁止过程中的同步性,所述锁舌6一端设有Y向限位结构10和Z向限位结构11,使手套箱锁止状态下与周边件稳定配合。
其中,所述手套箱锁还包括安装于手套箱外板2上的开启手柄3,如图4所示的,所述开启手柄3设有拨动杆8,用于给主从动轮5提供动力,开启手柄3旋转一个角度,拨动杆8随之旋转相同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主从动轮6一侧设有与所述拨动杆8适配的拨动板12,所述拨动板12两端设有与所述拨动杆8适配的限位块,使拨动杆8始终卡固在拨动板12上的两限位块之间。
其中,如图5所示的,所述两个主从动轮5之间设有回位弹簧13,用于使主从动轮5回位,使锁舌6处于锁止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05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