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线双耳立体声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0052.9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3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宇 |
主分类号: | H04R5/033 | 分类号: | H04R5/03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胡毅 |
地址: | 476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线 立体声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线双耳立体声耳机。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中,手机是一种很普遍的通信工具,基本上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带有至少一部手机。手机的使用给人带来了便利,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通讯,方便工作与生活。
目前,耳机作为手机的一种配件,人们开始使用耳机线控组件进行通话,相关技术的耳机线控组件包括耳机和与耳机电连接的线控器,该线控器包括外壳、与外壳结合形成收容空间的盖板和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麦克风,所述盖板上设有进声孔。而耳机线包括主线体及分别与该主线体相连接的左分线和右分线,左分线和右分线的长度一致,而线控器设置在左分线或右分线上,在使用时,接电话容易找错线,耽误到人们接电话时间;而且易出现左分线和右分线缠绕在一起的现象,难以打开线结,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不易出现线缠绕现象,且避免出现接听电话拿错线,使用方便的单线双耳立体声耳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线双耳立体声耳机,其包括插头、主线体、长分线体、左喇叭、右喇叭、PCB板及设置在该PCB板上的咪头和开关,所述主线体一端与插头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左喇叭和所述长分线体的一端相连接,该长分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右喇叭相连接,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主线体上,且位于靠近所述长分线体的一侧位置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插头包括插针部位和与该插针部位相连接的连接部位,该连接部位上按由前到后的顺序依次设有相互隔离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主线体包括主绝缘套及设置在该主绝缘套内的第一线芯、第二线芯、第三线芯和第四线芯,所述第一线芯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端子上,另一端与所述PCB板相连接,并经该PCB板分别与所述左喇叭和右喇叭的第一接线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线芯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端子上,另一端与所述PCB板相连接,所述第三线芯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端子上,另一端从所述主绝缘套内伸出,并与所述右喇叭的第二接线端相连接;所述第四线芯的一端连接在第四端子上,另一端从所述主绝缘套内伸出,并与所述左喇叭的第二接线端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线芯和第四线芯从所述主绝缘套内伸出的伸出部位套设有副绝缘套,形成所述的长分线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左喇叭和右喇叭设置在入耳式或耳塞式的耳机壳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合理,采用单线结构设计,并将咪头组件设置在主线体上,即线材只有单边,避免出现接听电话拿错线,方便使用;而主线体与左喇叭连接处延伸出一用来连接右喇叭的长分线体,在使用时,使用者能让右喇叭绕经人体脖子后面,然后放入右耳,不会造成在接听电话时,由于手快的原因使喇叭线发生缠绕现象,使用方便、快捷,而且整体结构简洁、紧凑,外形美观,便于携带,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线双耳立体声耳机,其包括插头1、主线体2、长分线体3、左喇叭4、右喇叭5、PCB板6及设置在该PCB板6上的咪头7和开关8,所述主线体2一端与插头1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左喇叭4和所述长分线体3的一端相连接,该长分线体3的另一端与所述右喇叭5相连接,所述PCB板6设置在所述主线体2上,且位于靠近所述长分线体3的一侧位置上。采用单线结构设计,并将咪头7组件设置在主线体2上,即线材只有单边,避免出现接听电话拿错线,方便使用。所述左喇叭4和右喇叭5可以设置在入耳式或者耳塞式的耳机壳内。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和佩带要求,优选将左喇叭4和右喇叭5设置在入耳式的耳机壳内,因为隔音效果较佳,利于人们听清楚电话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宇,未经张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00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