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演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8243.6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2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吴方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方岩 |
主分类号: | G09B23/24 | 分类号: | G09B23/24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邓建国 |
地址: | 252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硝酸 反应 演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领域,尤其是一种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演示器。
背景技术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是硝酸氧化性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同时它也是掌握硝酸氧化性的很有必要的一个学生实验。实验原理:根据浓、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同,它们分别与铜片反应,反应产物各不相同,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3NO2+H2O=4HNO3+NO↑
教材上对此类实验是单纯的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药品用量不可控制,且产生的有毒气体NO、NO2逸散到空气中,会对环境及师生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演示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演示器,包括具支试管、单孔橡胶塞、注射器、玻璃管、铜片、铁丝、橡胶管、直角导管和集气瓶,所述玻璃管通过所述单孔橡胶塞伸所述具支试管中,所述铁丝置于所述玻璃管中,所述铁丝的一端连接有一所述铜片,所述铜片置于所述具支试管中,所述具支试管支管口处通过所述橡胶管连接有所述直角导管的一端,所述直角导管另一端伸入所述集气瓶底部,另一所述直角导管置于所述集气瓶瓶口处。
所述玻璃管与所述单孔橡胶塞相配合。
所述注射器、所述具支试管均密封。
所述玻璃管中装有NaOH溶液浸湿的棉花。
所述具支试管中盛有3mL浓硝酸溶液。
所述注射器中盛有2mL蒸馏水。
所述集气瓶中盛有适量NaOH溶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一次实验可看到两个实验结构,对比效果好;
2、综合了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氧化反应,验证了浓、稀硝酸均具有氧化性,且与铜反应后的产物不同,实验安全易操作;
3、实验装置设计新颖,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且药品用量可控制,避免了有害气体对师生及环境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具支试管,2、铁丝,3、玻璃管,4、铜片,5、注射器,6、单孔橡胶塞,7、橡胶管,8、直角导管,9、集气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一种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演示器,如图1所示,包括具支试管1、单孔橡胶塞6、注射器5、玻璃管3、铜片4、铁丝2、橡胶管7、直角导管8和集气瓶9,玻璃管3通过单孔橡胶塞6伸入具支试管1中,铁丝2置于玻璃管3中,铁丝2的一端连接有一铜片4,铜片4置于具支试管1中,具支试管1支管口处通过橡胶管7连接有直角导管8的一端,直角导管8另一端伸入集气瓶9底部,另一直角导管8置于集气瓶9瓶口处。
玻璃管3与单孔橡胶塞6相配合;注射器5、具支试管1均密封;玻璃管3中装有NaOH溶液浸湿的棉花;具支试管1中盛有3mL浓硝酸溶液;注射器5中盛有2mL蒸馏水;集气瓶9中盛有适量NaOH溶液。
操作过程为:
1、向具支试管1中加入3mL浓硝酸溶液,向集气瓶9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注射器5中注入2mL蒸馏水;
2、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个仪器并检验装置气密性;
3、截取一端铁丝2穿过玻璃管3,铁丝2在玻璃管3中的部分缠绕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湿棉花,铁丝2末端连接铜片4并伸入具支试管1中,拉动铁丝2,铜片4与浓硝酸接触发生反应。观察发现,具支试管1中反应剧烈有红棕色气体生成,液体呈现蓝绿色,说明浓硝酸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二氧化氮气体。
4、推动注射器5活塞,将注射器5中的蒸馏水注入具支试管1中,将浓硝酸配成稀硝酸。观察发现,玻璃管3中呈红棕色,玻璃管3外为无色,片刻后,玻璃管3外也变为红棕色,说明一氧化氮气体不溶于水,遇到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方岩,未经吴方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82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