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接插件总成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95909.2 | 申请日: | 2014-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4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蔡敏;章剑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73 | 分类号: | H01R13/73;H01R13/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束接 插件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汽车内部件总成,特别是用于汽车内部线束的接插件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许多电子设备均加装在传统汽车车身内,以提供汽车整体的舒适、安全性。作为这些电子设备或功能模块又通过不同的线束连接到控制器上,例如汽车的ECU(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因此在汽车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需要布置多种线束,并对其进行集合。线束接插件总成就起到了上述的基本作用。
目前轻卡汽车主线束主要分为驾驶室线束和底盘线束,而两部分线束连接的部分通常采用接插件连接,接插件根据功能、形状、结构、材料等分为很多种。而在轻卡老车型上用于连接驾驶室和底盘线束的接插件共有四个,主要缺点是装配不便,固定困难。
由于汽车空间的狭小、经常处于动态颠簸的工作状态、其工作环境呈半露天式的粉尘、雨水环境,因此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功能线束接插件总成,能满足驾驶室与底盘线束连接的功能,同时结构上便于装配和固定,提高整车电气可靠性和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接插件总成,其用于为汽车中的线束提供插件载体,其中包括:接插件本体,所述接插件本体上设有同所述线束相连接的若干个插接端口;固定支架;以及将所述接插件本体安装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螺栓,所述固定支架被安装固定在所述汽车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实现了接插件本体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解决了其松动的问题,同时也便于在接插件本体上设置更多的设施,例如更多的插接端口,提高汽车整体的功能种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束接插件总成实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水护套的俯视图;和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水护套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1接插件本体,2固定支架,3螺栓,4加强筋,5支架螺栓,10插接端口,11第一支架部分,12第二支架部分,20防水护套,21首端口,22护套本体,23尾端口,24安装端,28护套引出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接插件总成,其用于为汽车中的线束提供插件载体,其中包括:接插件本体1,所述接插件本体上设有同所述线束相连接的若干个插接端口10;固定支架2;以及将所述接插件本体安装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螺栓3,所述固定支架被安装固定在所述汽车(未示出)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固定支架2具有互相垂直的两个支架部分,所述支架部分被分别安装固定在所述汽车的驾驶室前围板和其地板上。优选的,所述两个支架部分包括第一支架部分11,其同所述插件本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架部分12,其垂直所述第一支架部分。优选的在所述第一支架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架部分间还具有加强筋4。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架部分通过支架螺栓5安装固定在所述汽车的驾驶室前围板和其地板上。
同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若干个插接端口呈矩阵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改进,还具有防水护套20,其包括:护套本体22,所述护套本体包覆在所述接插件本体1上;护套引出套管28,其自所述护套本体22延伸,所述护套引出套管28内部容纳所述线束(未示出),其中护套引出套管28的首端口21贯通所述护套本体22,并同所述接插件本体内的插接端口10相通,其尾端口23连接并容纳所述线束。所述防水护套自所述护套本体延伸的长度为1至10厘米。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水护套的护套本体的背部具有安装端24,所述安装端24同驾驶室地板上安装固定。优选的所述安装端为安装卡脚,其同驾驶室地板为卡扣安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结构实现了接插件本体在汽车上的安装固定,解决了其松动的问题,同时也便于在接插件本体上设置更多的设施,例如更多的插接端口,提高汽车整体的功能种类。同时对接插件起到防水保护,避免进水导致电气功能失效;接插件独立式结构,便于装配;接插件多针脚满足多种车型适用,便于实现车型平台化设计。
应了解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不限于非限制性实施方案,更体现于独立权利要求提供的范围,以及其从属权利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59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生产实际应用的混凝土
- 下一篇:防火砂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