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冷却多通道管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95302.4 | 申请日: | 2014-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蒋亨雷;王爱萍;杨巍;张帆;杜文斌;李东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峻和橡胶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11/04 | 分类号: | F01P11/04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 |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通道 管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说是用于北美通用汽车凯迪拉克车型上的一种双冷却多通道管路系统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以水或防冻液冷却为主,用汽缸水道内的循环水冷却,把水道内受热的水引入散热器(水箱),通过风冷却后再返回到水道内。为了保证冷却效果,冷却系统一般由散热器、节温器、水泵、缸体水道、缸盖水道、风扇等组成。传统发动机一般为单冷系统,发动机只用一个节温器,汽缸体和汽缸盖中的冷却液也只有一个回路,两处冷却液温度相同。现有技术中北美通用汽车凯迪拉克车型采用双冷系统,冷却管路中采用两个节温器,分别用于冷却缸体的液流回路和汽缸盖的液流回路中,两条回路中的冷却液温度相同。由于双冷却系统技术含量高,整个冷却系统结构设计复杂,因此其冷却管道的数量和结构也多而复杂,双冷却多通道管路系统既要保证管体内介质流量,又要保证总成件密封性好,不泄漏,同时橡胶软管耐冷却液性能好、耐臭氧老化及耐热、承受一定的压力,同时不能与其它零部件相互干涉和摩擦,若胶管长期被动的受到金属件外力影响,金属硬件长期摩擦橡胶管,橡胶管则很容易破损,再则如果每一管路都在车辆现场直接配装不但浪费时间,而且组装时一但产生误差或连接不牢固还容易造成管内介质泄露,介质泄漏后影响了整车正常运行,轻者汽车死火,重者烧毁发动机至整车烧毁,威胁人身安全,汽车安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多路集成式组装且能实现快速安装拆卸,及耐老化、耐臭氧、耐冷却液,满足双冷系统使用的一种双冷却多通道管路系统及其生产工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双冷却多通道管路系统,该系统包括穿设固定在同一支架板上的A、B两路冷却通道, A路冷却通道由依次连通的第一铝质管、第一橡胶管、塑料三通管和尾端橡胶管组成, B路冷却通道由依次连通的第二铝质管和第二橡胶管组成;第一铝质管上相对靠近尾部处分别旁通连接有构成C路冷却通道的第一旁通铝质管和构成D路冷却通道的第二旁通铝质管,塑料三通管上连接有构成E路冷却通道的旁通橡胶管;支架板上分别制有第一铝质管尾端口和第二铝质管尾端口穿设定位的通孔,第一旁通铝质管和第二旁通铝质管位于该支架板同一端面的一侧,第一橡胶管和第二橡胶管均位于该支架板另一端面的一侧,第一橡胶管、尾端橡胶管、第二橡胶管和旁通橡胶管均为胶料组分中含有过氧化物硫化剂的三元乙丙橡胶制作的橡胶软管。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第一铝质管的展开长度大于第二铝质管的展开长度,第一橡胶管的展开长度大于第二橡胶管的展开长度,第二橡胶管的展开长度大于尾端橡胶管的展开长度;上述的橡胶软管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内管橡胶层、纤维线增强层和外管橡胶层;纤维线增强层为采用针织机编织的芳纶线层。
上述的旁通橡胶管的后端口嵌套安装有第一直管式快速接头,第二橡胶管的后端口嵌套安装有第二直管式快速接头。
上述的第一橡胶管前后端口处的外周面以及尾端橡胶管前后端口处的外周面、第二橡胶管前后端口处的外周面和旁通橡胶管前后端口处的外周面均套配安装有金属卡箍。
上述的第一橡胶管、尾端橡胶管、第二橡胶管和旁通橡胶管上均外套有橡胶热塑护套。
上述的第一旁通铝质管上和第二铝质管上均至少有一段外套有橡胶护套,第一铝质管上至少有一段外套有海棉护套。
上述的第二铝质管上有两段外套有橡胶护套,并且该第二铝质管上定位套配有第二塑料支架,第一旁通铝质管上有一段外套有橡胶护套,第一铝质管上有一段外套有海棉护套,该第一铝质管上分别配装有第一塑料支架和第一金属支架。
上述的支架板包括一金属板和采用胶粘的方法固定在该金属板一端面的橡胶板,第一橡胶管和第二橡胶管均位于金属板胶粘有橡胶板相对的另一端面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峻和橡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峻和橡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53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