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4407.8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6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周金荣;赵政宁;朱德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矿创慧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11/00 | 分类号: | H02H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瞿网兰 |
地址: | 221008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电源 反接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
背景技术
直流电源有正负极之分,因此当利用直流电源给受电设备或电路供电时,要注意区分电源的正负极,否则可能会导致受电设备或电路的损坏,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保护受电设备,防止直流电源接反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防止直流电源正负极反接造成受电设备或者电路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G1、第二光电耦合器G2、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发光器件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光接受器件的集电极和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发光器件的负极连接并空置,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发光器件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光接受器件的集电极和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发光器件的负极连接并空置,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光接受器件的发射极与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光接受器件的发射极连接形成直流电源输出端,输出直流电源。
所述直流电源电压要低于24V。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使用元器件少,不影响原直流电源供电,不会带来电源电压降低。
2、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效果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光电耦合器可以采用TLP521-1、TLP521-2或者TLP521-4,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阻值相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包括直流电源接入模块、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和直流电源输出模块,直流电源接入模块的输出与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基于光电耦合器的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电源输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直流电源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G1、第二光电耦合器G2、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发光器件的正极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光接受器件的集电极7和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发光器件的负极9连接并形成第一空置端1,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发光器件的正极8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光接受器件的集电极11和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发光器件的负极5连接并形成第二空置端2,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光接受器件的发射极6与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光接受器件的发射极10连接形成直流电源输出端3,输出直流电源。
如图2所示,根据光电耦合器的电气特征,当直流电源正极端与防反接电路的第一空置端1连接,负极端与防反接电路的第二空置端2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G1的管脚4、5、6、7均导通,第二光电耦合器G2处于截止状态,直流电源输出端3的输出是正极直流电源;反之,当直流电源负极端与防反接电路的第一空置端1连接,正极端与防反接电路的第二空置端2连接时,第一光电耦合器G1处于截止状态,第二光电耦合器G2的管脚8、9、10、11均导通,直流电源输出端3的输出依然是正极直流电源。因此不管如何接入,通过本实用新型电路都能保证输出正极直流电源,从而起到防接反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矿创慧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矿创慧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44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