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表贴型声表面波器件测试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4061.1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5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陈磊;吴玉鸾;李宁;赵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贴型声 表面波 器件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声表面波器件测试装置,尤其是表贴型声表面波器件的测试盒。
背景技术
声表面波器件利用叉指换能器在压电材料表面上激发、传播和接收声表面波,完成电信号从电到声再到电的转换和处理,实现稳频、滤波等功能。与其它电子器件一样,声表面波器件封装的小型化、片式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相应地,需要有与之相符合的器件测试方法和工具。现有技术和应用中的各种声表面波器件测试夹具不能满足表贴式声表面波器件的结构特点和测试要求,且用于匹配调试的电子元器件也大多为插脚式元件,由此带来的不足之处是测试时,器件的夹持不方便,电气接触不可靠,寄生信号耦合严重,射频损耗大,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目前声表面波器件测试装置的上述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表贴型声表面波器件测试盒,包括测试基板、测试盒底座、测试盒上盖板、测试盒下盖板、定位垫片、定位螺杆和安装在测试盒底座两端的射频转换头,测试基板底面中部区域为待测器件基座,周围为大面积敷铜接地面,测试基板正面中部区域为待测器件基座信号电极和接地电极,通过金属过孔与测试基板背面待测器件基座的对应焊盘相连,两侧区域为连接待测器件基座和射频转换头的匹配电路,测试盒底座包含上下两个容腔,测试盒上盖板的底面中部带有凸起部,定位垫片的底面中部带有用于放置待测器件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测试基板固定在测试盒上容腔的底部,所述测试盒上盖板凸起部与测试基板待测器件基座信号电极间的接地电极接触相连,将测试盒上容腔及测试基板分为射频隔离的两个部分,在测试盒下容腔,待测器件嵌于定位垫片凹槽内,测试盒下盖板覆盖在定位垫片上,定位螺杆使定位垫片固定于测试盒下盖板指定位置,并向上抵压待测器件,使待测器件电极与测试基板待测器件基座相应电极对准并有效接触。
优选地,所述测试基板由高频双面敷铜板制成,所述测试盒底座、测试盒上盖板和测试盒下盖板由金属铜或铝制成,所述定位垫片由有机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在高频有机基板上集成制作调试测试声表面波器件所用的待测器件插座和匹配电路,测试基板固定在金属测试盒底座上,器件输入输出电极及匹配电路输入输出部分被射频隔离为两个部分,金属盒下盖板、定位垫片和定位螺丝定位待测器件,使之得到有效夹持和电气互连,整个测试装置结构紧凑、射频损耗和寄生效应小,隔离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调试测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俯视图及测试基板正面布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试基板背面布局图。
图3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中:1、测试基板,11、待测器件基座,12、匹配电路,13、待测器件基座信号电极,14、大面积敷铜接地面,15、金属过孔,2、测试盒底座,21、测试盒上盖板,22、测试盒下盖板,23、测试基板固定孔,24、固定螺丝,3、射频转换头,4、定位垫片,5、待测器件,6、定位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用于表面贴装式声表面波器件测试盒的具体实施步骤为:
⑴采用FR-4高频双面敷铜板制作测试基板1,基板底面为待测器件基座11及环绕其周围的大面积敷铜接地面14,正面为待测器件基座信号电极13、接地电极14和匹配电路12,基板两面的对应电极由金属过孔15互连;
⑵采用金属铝加工制作测试盒底座2及上盖板21和下盖板22;
⑶采用有机玻璃基板制作定位垫片4;
⑷用固定螺丝24将测试基板1固定在测试盒上容腔底部,射频转换头3安装在金属盒底座两端,测试基板匹配电路电极与待测器件基座及射频转换头对应电极电气相连;
⑸固定上盖板21,使其凸起部与测试基板1正面待测器件底座11信号电极13间的接地电极14接触相连;
⑹嵌有待测器件5的定位垫片4定位于测试基板1底面待测器件基座11上;
⑺固定下盖板22;
⑻安装并调整定位螺杆6,使待测器件电极与测试基板1底面待测器件基座11相应电极对准并有效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40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IMD连接器检测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电加热管工作寿命的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