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混凝土串筒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92118.4 | 申请日: | 2014-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18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 发明(设计)人: | 卢武成;李荣伟;崔志远;孙浩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 |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姜明 |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混凝土串筒,用于浇筑落差较大混凝土的工具。
背景技术
串筒是建筑行业浇筑时常用的工具,但是现有的串筒挂接较为不牢固,在浇筑的过程中容易掉节到桩内,有些串筒为了不掉节,采用螺丝连接,虽然比较牢固,但拆卸更麻烦,影响施工的正常进度;随着桩中混凝土的浇筑,当串筒要拆节时,需要通过塔吊等吊装设备配合将整个串筒提出井口,拆掉一节后,再重新放入井中,操作非常麻烦。由于使用现有串筒的种种不便,导致工人在浇筑落差较大混凝土时,常常将串筒搁置一边应付检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此新型混凝土串筒。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混凝土串筒,方便混凝土浇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其结构由漏斗、标准节和插销构成,漏斗的底部与插接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插接管的底部插入标准节上部;插接管的外侧上部两侧对称设置有定位棒,标准节的顶部与定位棒对称位置设置有相适应的卡位槽,便于定位棒插入卡位槽内;插接管上定位棒的下方两侧对称设置有插销孔,标准节上卡位槽的下方与插接管上插销孔对称位置设置有相适应的插销孔,插销插入标准节和插接管上的插销孔内;标准节的外侧插销孔的下部设置有插销卡,标准节的外侧插销卡的下部设置有挂耳,钢管插入标准节上设置的挂耳内;标准节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棒,标准节的底部定位棒的下部对称设置有插销孔。
上述标准节的顶部直径大于底部直径。
上述标准节顶部设置的插销孔与底部设置的插销孔位置设置相适应。
上述标准节顶部设置的卡位槽与底部设置的定位棒位置设置相适应。
上述漏斗的上部外侧对称设置有挂耳。
上述漏斗的顶部两侧对称设置有提手。
漏斗上口口径800mm,漏斗深500mm,壁厚2mm,重约13kg。
标准节:长1500mm,其中120mm用于搭接(正好一人肩高,便于拆卸),上口口径200mm,下口口径183mm,管壁厚2mm,有效减轻标准节重量,使整节管重约15kg。
挂耳:是用于穿钢管,架起整个串筒重量的构件。
插销卡:是防止插销脱落的构件。
插销孔:用于插插销的孔洞。
卡位槽:是用于与卡位棒对准的凹槽,以便上下节的插销孔更好的对齐。卡位棒:用于对准卡位槽一短节钢筋头。
插销是用于连接上下节,由φ16钢筋做成的“L”型栓条;
钢管为2m长的φ48×3.0钢管。
使用时,用两根钢管插入标准节的挂耳内,使钢管的两端进行支撑,将下部的标准节搁于桩孔井口,另一标准节的顶部插入此标准节的底部,通过定位棒与卡位槽对准,然后接着往两标准节的插销孔中插入插销,即完成标准节增加,最后将漏斗通过插接管插入最顶部的标准节内,通过插销固定即可;拆标准节时,首先卸掉漏斗,拆掉挂耳中的钢管,通过人或塔吊将标准节从桩中提升一节,将钢管插入第二节标准节挂耳中,抽出插销,卸掉上面一节标准节,扣上漏斗就可以继续浇筑混凝土。如此重复,直到混凝土浇筑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混凝土串筒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串筒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插销和插销卡方便标准节插接牢固固定,避免出现串筒掉落的情况,而且插接过程非常的方便;本串筒使用过程中无需塔吊等吊装设备配合,拆卸时通过插销拆除标准节即可,无需现在复杂的操作,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使用方便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混凝土串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新型混凝土串筒中漏斗的示意图;
图3为新型混凝土串筒中标准节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
1、挂耳;2、提手;3、漏斗;4、定位棒;5、钢管;6、插销;7、插销卡;8、标准节;9、插销孔;10、插接管;11、卡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混凝土串筒作以下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21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