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内集气腔的直立炉炭化室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86033.5 | 申请日: | 2014-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55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有军;刘洪春;刘承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1/04 | 分类号: | C10B1/04;C10B53/04 |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 地址: | 116085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内集气腔 直立 炭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阶煤干熘用连续式直立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内集气腔的直立炉炭化室。
背景技术
在上世纪70~80年代,直立炉被广泛用于生产城市煤气和半焦。近些年来,随着低阶煤利用技术的发展,直立炉常被用作低阶煤中低温干馏,来生产半焦和煤气,并从中提取煤焦油。在现有技术中,不论是西德考伯斯炉型还是连续化直立炉炉型以及其它现有炉型,为使炭化室中煤料有一定的透气性,在生产中都只能用大于13mm的块煤作为原料,对于直径小于6mm的粉煤,由于料层透气性差而无法处理。此外,低阶煤中低温干馏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在经过料层时,将煤料中的煤粉带到荒煤气中,使得后续的煤焦油中含有大量煤粉,很难分离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带有内集气腔的直立炉炭化室,其不受原料煤粒度要求限制,可提高煤气回收率,有利于生产出更高品质的煤焦油和煤气。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有内集气腔的直立炉炭化室,包括炭化室,所述炭化室两端和/或中部,沿炭化室高向布置集气腔,炭化室和集气腔之间设有煤气导出孔,炭化室顶部设有汇合气道连通各个集气腔,并通向上升管。
所述集气腔底与炭化室相通。
所述煤气导出孔数量根据干馏产生的煤气量需求沿高向多层排布,
所述炭化室顶部的汇合气道靠近炭化室中心方向的侧壁由伸入煤斗形成,另一侧壁用耐火砖砌筑而成,汇合气道底部向下自然形成开口。
所述集气腔、煤气导出孔和汇合气道可用耐火砖砌筑而成,也可用耐热钢板焊接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可广泛用于各种低阶煤干馏制取焦油、煤气和半焦,不受原料煤粒度要求限制,既适合块煤原料,也适合粉煤原料;
2)可降低炉内压力,减少炉体窜漏,提高煤气回收率,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并延长炉体寿命;
3)用此装置生产出的荒煤气夹带焦粉量更少,可生产出更高品质的煤焦油和煤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中:1.燃烧室2.炭化室3.汇合气道4.集气腔5.煤气导出孔6.集气腔底7.伸入煤斗8.上升管21.炭化室一22.炭化室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内集气腔的直立炉炭化室,包括炭化室2,所述炭化室2两端和/或中部,沿炭化室2高向布置集气腔4,炭化室2和集气腔4之间设有煤气导出孔5,炭化室2顶部设有汇合气道3连通各个集气腔4,并通向上升管8。
所述集气腔底6与炭化室2相通。
所述煤气导出孔5数量根据干馏产生的煤气量需求沿高向多层排布,
所述炭化室2顶部的汇合气道3靠近炭化室2中心方向的侧壁由伸入煤斗7形成,另一侧壁用耐火砖砌筑而成,汇合气道3底部向下自然形成开口。
所述集气腔4、煤气导出孔5和汇合气道3可用耐火砖砌筑而成,也可用耐热钢板焊接而成。
以下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应用结构形式
见图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内集气腔的直立炉炭化室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燃烧室一21和炭化室二22,在每门炭化室2两端和/或中部设有集气腔4,炭化室2与集气腔4之间设有煤气导出孔5,煤气导出孔5沿高向每隔0.5~1米设置1个,其开孔方向和结构形式既能保证煤气导出孔5不被下行的煤料阻塞,又有利于荒煤气导出,还能防止炭化室2内的煤料通过煤气导出孔5进入集气腔4。煤气导出孔5的高度为40~100mm。
集气腔底6为集气腔4向下的开口,可将吹入集气腔4内的焦粉或煤粉再排出到炭化室2中,不会堵塞集气腔4通道。集气腔4和煤气导出孔5既可用异型耐火砖砌筑而成,也可用耐热钢板焊接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60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