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养鱼塘捕鲶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3015.1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3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尹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一统渔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9/08 | 分类号: | A01K6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35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养鱼 鲶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鲶鱼装置,特别是一种小型养鱼塘捕鲶鱼装置,属于捕鱼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鲶鱼,体无鳞,前部扁平,后部侧扁,有须两对,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白天居于水草丛、洞穴、乱石、淤泥较深的场所,在黄昏或夜间外出觅食,以小鱼、小虾、青蛙等小动物为食,鲶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无散刺,为优良食用鱼,是人们喜食的一种鱼类,目前,人们在养殖鱼塘捕捞鲶鱼时,一般都是使用地拉网进行捕捞,但由于养殖鱼塘水域中的底床结构复杂、淤泥深加之水草、木桩、芦苇多等障碍物的限制,利用地拉网在养殖鱼塘捕捞鲶鱼很难达到理想的捕捞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诱捕结合、集鱼迅速、捕鲶鱼效果好的一种小型养鱼塘捕鲶鱼装置,克服现有的地网在养殖鱼塘中捕捞鲶鱼时很难达到理想捕捞效果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养鱼塘捕鲶鱼装置包括网墙围成的诱鱼台,诱鱼台有网墙、上下网纲绳、定位桩组成,诱鱼台有网墙四面包围,诱鱼台正面网墙上与诱鱼台后面网墙上面分别设置有进鱼口,在诱鱼台后面网墙外侧面的进鱼口两侧连接有取鱼袋,取鱼袋有取鱼袋网纲绳固定并有三道钢条支撑圈支撑内部空间一直延伸到拉袋桩上面,在前后进鱼口上面安装有进鱼口内倒须,进鱼口内倒须向里延伸连接有内倒须口,内倒须口上连接有内倒须口拉绳,前内倒须口拉绳有内倒须口拉绳桩固定,后内倒须口拉绳有取鱼袋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捕鲶鱼装置选好地点安装后,在诱鱼台中放置鲶鱼喜食的诱饵,诱饵所散发出的食物腥香味迅速扩散,促使鲶鱼加快饥饿感。根据鲶鱼的生理生活规律,吃食的习性及声传原理和条件反射,使鲶鱼闻到强烈的腥香味后从四面八方快速游来,进入诱鱼台,凶猛抢食诱饵,巨大的腥香味有效的做到集鱼快,诱鱼效果好,由于进鱼口的内倒须进口前大后小,所有进入诱食台的鲶鱼无法逃出,只有从后内倒须口进入取鱼袋,捕鱼者只需从取鱼袋中将鲶鱼倒入船仓运到岸即可,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诱捕结合、集鱼迅速、捕鲶鱼效果好的优点,有效的克服了现有地拉网在养鱼塘捕捞鲶鱼时所存在的水域中的底床结构复杂、淤泥深加之水草、木桩、芦苇多等障碍物的限制,利用地拉网在养殖鱼塘捕捞鲶鱼很难达到理想的捕捞效果的缺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为图1的喂鱼台结构图;
图3为图1的内置倒须结构图;
图4为图1的内置钢条支撑圈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并参照图2、3、4所示,本实用新型小型养鱼塘捕鲶鱼装置包括网墙1围成的诱鱼台4,诱鱼台4有网墙1、上下网纲绳2、定位桩3组成,诱鱼台有网墙1四面包围,诱鱼台4正面网墙1上与诱鱼台4后面网墙1上面分别设置有进鱼口5,在诱鱼台4后面网墙1外侧面的进鱼口5两侧连接有取鱼袋10,取鱼袋10有取鱼袋网纲绳11固定并有三道钢条支撑圈12支撑内部空间一直延伸到拉袋桩13上面,在前后进鱼口5上面安装有进鱼口内倒须6,进鱼口内倒须6向里延伸连接有内倒须口7,内倒须口7上连接有内倒须口拉绳8,前内倒须口拉绳8有内倒须口拉绳桩9固定,后内倒须口拉绳8有取鱼袋10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一统渔具有限公司,未经徐州一统渔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30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巨紫荆砧木嫁接红叶紫荆的高枝快育大苗
- 下一篇:一种黄金梨育苗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