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光板、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2222.5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9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钟元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F21S8/00;F21V8/00;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背光源 模组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源模组为液晶显示器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源模组的功能即在于提供光源,使液晶显示器能够正常显示。为了提高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因此需要背光源提供充足的亮度,且分布均匀的光源。
参考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光学膜片组1、位于光学膜片组1下方的导光板2、位于导光板2入光面一侧的发光元件3和覆盖导光板2的入光面一侧边缘和光学膜片组1边缘的遮蔽层4,其中遮蔽层4一般为胶框。其中,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射入导光板2的入光面,通过导光板散射面的散射区域的网点将入射光进行散射。但是现有的背光源模组的整体出光均匀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导光板、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源模组的整体出光均匀度高,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及散射面,所述散射面与所述出光面相对,所述散射面自靠近所述入光面起,依次包括第一微结构区、缓冲区及第二微结构区;其中,
所述第一微结构区和所述第二微结构区的散射微结构密度均大于零;
所述缓冲区的散射微结构密度小于所述第一微结构区的散射微结构密度。
优选的,所述散射微结构为散射网点、条纹或磨砂微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微结构区的散射微结构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缓冲区的散射微结构密度大于零。
优选的,所述缓冲区的散射微结构分布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二微结构区的散射微结构随远离所述入光面而由疏到密排列。
一种背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一侧的发光元件;以及
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遮蔽层;所述导光板为上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导光板的缓冲区与第一微结构区的交界线位于所述遮蔽层的遮蔽区域。
优选的,还包括漫反射元件,所述漫反射元件设置于所述遮蔽层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缓冲区和所述第一微结构区具有第一交界线,所述遮蔽层在所述导光板上具有投影,其中,
所述第一交界线与所述投影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投影宽度的1/10~1/2,包括端点值。
优选的,所述导光板的缓冲区与第二微结构区的交界线位于所述遮蔽层的遮蔽区域外。
优选的,所述缓冲区和所述第二微结构区具有第二交界线,所述遮蔽层在所述导光板上具有投影,其中,
所述第二交界线与所述投影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001mm,至多为所述投影的宽度。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散射面的吸光元件,所述吸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微结构区有交叠区域。
优选的,所述吸光元件为PET吸光膜、黑色油墨或灰色油墨。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源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板及背光源模组,其中,导光板的散射面自靠近入光面依次包括第一微结构区、缓冲区和第二微结构区。在第一微结构区设置散射微结构,破坏部分入射至第一微结构区的光的全反射,使部分入射至第一微结构区的光发生散射混光,有效的改善导光板入光区域的亮暗相间现象;另外,设置散射微结构密度小于第一微结构区的缓冲区,可以有效的改善由于在第一微结构区引入散射微结构,而导光板入光区域出现亮度过大的问题,进而使得导光板整体出光均匀,提高背光源模组的整体出光均匀度,提高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未经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22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