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少连铸大包铸余的包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1784.8 | 申请日: | 2014-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0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陈远清;张先轶;宋健;彭家清;郭峰;尚正鸿;王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联峰钢铁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02 | 分类号: | B22D4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杜静静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大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底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减少连铸大包铸余的包底结构,属于金属材料与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包是连铸生产的主体设备之一,主要用来盛放钢水,且钢水表面有精炼渣覆盖。大包除了用来储存和转运钢水外,还具有吹氩搅拌、温度调节、成分调整、夹杂物控制等一系列钢水精炼功能。在连铸过程中,钢水从大包的出口流出并经中间包进入结晶器,在连续拉坯和连续冷却的条件下,形成所需形状的铸坯并被切割成定尺,成为轧钢的坯料。大包开浇后,随着浇注的进行,大包内的钢水逐渐减少,钢水液面逐渐降低。当液面下降到一定程度,在包底出口处便形成汇流漩涡,使精炼渣和钢水卷混到一起流出并进入中间包,对钢水造成污染,进而降低了连铸坯的洁净度。
大包下渣是钢中夹杂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严重影响某些对夹杂物要求极其严格的钢种的质量,如增加帘线钢在拉拔过程中的断丝频率、使DI 罐及IF钢等深冲钢的表面出现麻点等。为了避免下渣,在大包浇注末期,通常保留一定量的大包铸余,即在大包底部形成汇流漩涡之前关闭滑动水口,换另一包钢水继续浇注。大包铸余越多,下渣的可能性越小,但钢水的收得率也就越低。为了准确判断下渣的开始时间并及时关闭大包出口,以便既能控制下渣又尽可能地减少铸余,除了采用人工观察之外还开发了一系列大包下渣自动检测方法,如电磁检测法、振动式检测法、称重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红外检测法等,然而,目前国内外的大包底部大多是平面砌筑,即使能够准确判断大包下渣的开始时间,也会有较大的铸余量,影响钢水的收得率。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目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复合型大包底部结构,该结构设计巧妙、方便实施,在避免大包下渣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减少大包铸余,提高钢水的收得率,适用于各钢种的连铸生产,尤其适用于对洁净度要求高的钢种的连铸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减少连铸大包铸余的包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底与包壁一起构成大包内腔,所述包底结构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过渡曲面,所述第一平面内设置有大包出口,所述第二平面内设置有透气砖,所述第二平面高于第一平面,所述过渡曲面设置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用于连接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过渡平缓,保证了吹氩过程中低洼地区钢水的循环流动,避免形成死区,防止了钢水局部过冷而导致出口冻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平面为两个劣弧围成的小区域,其中心设置有大包出口;该设计可以可以更大限度的减少大包铸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平面是两个优弧围成的大区域。该设计可以更大限度的减少大包铸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的高度差H为大包临界下渣液位,H的高度为100mm~300mm,可以根据浇注参数由水模实验或者数值模拟计算来确定。在此高度下停止浇注,可以在不浪费大包内腔容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大包铸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用坡度平缓的曲面过渡,过渡曲面与第一、二平面的夹角为160°~180°。该设计保证了吹氩搅拌过程中低洼地带钢水的循环流动,防止在低洼地带形成死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透气砖的数量至少是一个。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1) 能够大幅降低大包铸余,在临界下渣液位停止浇注,可以减少70%以上的铸余;(2)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过渡平缓,且第一平面具有一定的面积,保证了吹氩过程中低洼地区钢水的循环流动,避免形成死区,防止了钢水局部过冷而导致出口冻结;(3) 包底结构较简单,砌筑难度小,维护费用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大包内腔结构图;
图2是普通大包浇铸末期下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包内腔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包浇铸末期下渣示意图。
图中:1为包壁,2为平面包底,3为透气砖,4为大包出口,5为第一平面,6为过渡曲面,7为第二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和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联峰钢铁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联峰钢铁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17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灯具及其背板装置
- 下一篇:风力发电集电线路设施防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