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步进式六氟化硫灭弧室透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1737.3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9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朝阳;张燕燕;郭家东;司泰龙;牛林;李国峰;李培;崔金涛;高楠楠;李宏博;裴英;郭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9B25/02 | 分类号: | G09B2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鹏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步进 六氟化硫 灭弧室 透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步进式六氟化硫灭弧室透视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六氟化硫断路器具有控制和保护双重功能,是发电厂、变电站最重要的高压一次设备之一。灭弧室是断路器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断路器的整体质量。生产现场中,灭弧室外壳为密封的绝缘瓷套,工作人员无法观察到灭弧室内部的真实结构。同时,断路器分、合闸动作时间极短,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描述了解其工作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步进式六氟化硫灭弧室透视装置,采用实体透视的型式,将灭弧室内部结构完整展现,并通过培训人员亲自动手,步进式操作灭弧室进行分、合闸动作全过程,直观、完整的掌握灭弧室内部结构、动作过程,深入理解灭弧室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提高工作人员对断路器的运行、维护水平和故障分析、处理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步进式六氟化硫灭弧室透视装置,包括上接线端、透明外壳、静触头、动触头、下接线端、拉杆、支架、传动箱、摇柄、滚轮;所述透明外壳分别连接上接线端和下接线端,透明外壳内设有静触头和动触头,所述动触头还与穿过下接线端的拉杆的一端连接,拉杆的另一端伸入传动箱内,并设有齿条,所述传动箱内还设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齿轮与摇柄连接,所述下接线端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底部设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可以再现灭弧室各组件,其透明外壳可采用高强度透明材料制造,装置内部透视无死角,便于多角度观察断路器灭弧室内部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安装于中空支架之上,取代断路器支持瓷瓶,用于连接固定拉杆,进行手动步进操作。
本实用新型设计有步进式手动操作机构,采用齿轮变速传动,安装于传动箱之中,通过拉杆与灭弧室动触头组件连接,驱动灭弧室分、合闸动作。
本实用新型中空支架底部设计有伸缩式万向滚轮,整体移动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变开距、单压式六氟化硫断路器灭弧室的可操作实体透视模型。外壳采用高强度透明材料取代灭弧室瓷套,清晰展示灭弧室内部各组件、结构;并设计为通过手动操作步进式控制灭弧室分、合闸,可停留于任一中间位置,完整演示吸气、压气、吹弧,以及主、弧触头工作行为配合的全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整体采用高强度透明材料,可对灭弧室内部组件、结构进行无死角的观察。本实用新型的步进式手动操作,可对分、合闸瞬态过程进行逐帧式分解演示,详尽展示了主、弧触头动作配合、压气缸运动过程。支架底座设计有伸缩式万向滚轮,展示位置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速箱内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接线端,2、透明外壳,3、静触头,4、动触头,5、下接线端,6、拉杆,7、支架,8、传动箱,9、摇柄,10、滚轮,11、齿条,12、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步进式六氟化硫灭弧室透视装置,包括上接线端1、透明外壳2、静触头3、动触头4、下接线端5、拉杆6、支架7、传动箱8、摇柄9、滚轮10;所述透明外壳2分别连接上接线端1和下接线端5,透明外壳2内设有静触头3和动触头4,所述动触头4还与穿过下接线端5的拉杆6的一端连接,拉杆6的另一端伸入传动箱8内,并设有齿条11,所述传动箱8内还设有与齿条11啮合的齿轮12,齿轮12与摇柄9连接,所述下接线端5固定在支架7上,支架7底部设有滚轮10。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17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