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离子膜电解槽气液出口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8565.4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7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辛璐;张秀泉;乔霄峰;王伟红;刘秀明;吴雪花;张丽蕊;王辉;陈中元;郑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B1/46 | 分类号: | C25B1/46;C25B9/08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 电解槽 出口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氯碱电解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子膜电解槽气液出口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离子膜电解槽的气液出口部件,如图2所示,其制作工艺如下:先用板材折弯为出口盒2,边缝处焊接,再与出口接管3进行环缝焊接得到出口盒组件;最后将得到的出口盒组件再与电解槽的盘边4、平板1焊接。
以上气液出口部件采用焊接形成,形成的成品很容易存在焊接裂纹、夹渣、气孔等缺陷,且制作过程对材料成份、加工工艺、焊工技能和焊接条件等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在焊接出口盒与出口接管处的环缝位置时,焊接难度较大,为保证焊接质量,出口盒的结构会受到限制,即出口盒的结构不能制作成最有利于气液出口流通的结构。因出口盒与出口接管采用焊接工艺制作,开车运行时,存在的焊缝使得出口组件处抗压、抗腐蚀性较差。
针对传统气液出口部件的弊端,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气液出口部件,在提高气液出口部件质量的同时又可加快液体流动速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膜电解槽气液出口部件。采用该部件不但提高了出口盒的耐腐蚀、抗压的能力,而且解决了原工艺中同一位置需要二次焊接的问题;同时,采用该部件减少了气液流出电解槽室的阻力,加快了气液流出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离子膜电解槽气液出口部件,包括出口盒与出口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盒与出口接管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出口盒还包括下陷斗。
优选的,所述出口盒下陷斗的形状沿着出口接管的方向设置,使得气液在最小阻力下从出口盒流入出口接管。
优选的,所述气液出口部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出口盒、出口接管一体成型。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膜电解槽气液出口部件,出口盒与出口接管一体成型,提高了离子膜电解槽在运行过程中的抗压、抗腐蚀性能。出口盒处设置的的下陷斗既可满足更大出口管径要求,又减小了气液流动的阻力,加快了流速,方便液体下流。出口盒增加盖板,即使盖板、出口盒、出口接管一体成型,盖板即相当于平板作用,避免了原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两处二次焊接。一处是出口盒、电解槽盘边、平板位置的二次焊接,一处是出口盒、出口接管、平板位置的二次焊接。二次焊接即指此处的焊缝需要经历两遍焊接,对焊接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焊接质量较难确保。采用铸造工艺避免了这样的二次焊接,使得电解槽的气液出口部件制造过程简单,能够减少工序、缩短工时,而且质量更有保证。此外,因原出口组件与电解槽、平板焊接后,方可进行检验密封性的打压试验。而采用该一体成型的出口盒与出口接管,或一体成型的盖板、出口盒与出口接管可以单独进行零部件打压试验,产品的检验周期也被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离子膜电解单元槽示意图;
图2是现有电解单元槽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的另一种形式;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的另一种形式。图中: 1平板 2出口盒 3出口接管 4盘边 5下陷斗 6 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2为原出口盒与出口接管焊接的出口组件图,出口盒上存在角焊缝,与出口接管部位有环缝焊接,而出口组件与槽框阻焊时,还存在两处二次焊接(见图2中B处)。
图3为采用精铸工艺一体成型的出口盒与出口接管的结构图。在制造过程中,先采用精铸工艺使出口盒2与出口接管3一体成型,然后将一体成型的出口盒组件与盘边4和平板1焊接,该工艺使出口盒制作过程中无需进行角焊,避免出口盒存在角焊缝,在出口盒2与出口接管3处也无需进行环焊,避免出口盒2与出口接管3处存在环焊缝。即避免了一些难焊接的焊缝,提高了气液出口部件的抗压和耐腐蚀性能。
相比焊接工艺,精铸工艺不但简单,而且可确保一体成型的出口盒与出口接管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85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