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端子定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7529.6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10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晓君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02;H01R1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器 端子 定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用于电子信息产品的讯号或电力传输,它可说是电子信息产品中不可或缺零件,在电子信息产品全面朝着轻薄短小化发展的同时,电连接器也必须同样的缩小,并且要具有可靠的耐插拔度,以适应使用频繁的对接电连接器。例如:目前现有音频连接器插座结构设计而言,所设置绝缘本体内的各导电端子与对接插头电连接器接合时不能时时有效的密接,使在传输电讯信号时容易发生讯号不稳定的情形,从而不能有效的将高质量信号送到用户手中,影响人的听觉,且对接插头电连接器多次插拔时,容易使所述导电端子脱离所述绝缘本体。
请参考图1,图1揭示一种连接器的端子结构,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1,界定有一收容空间1且被定义有一前端部11、一后端部12;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多个端子至少包含一第一电讯端子41,且所述第一电讯端子41大致可包含有一终端部410,所述终端部410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弯折而形成一接触部来抵触外部所嵌入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一音频插头;然而,于使用者插拔动作角度及其力道不一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所述第一电讯端子由所述绝缘本体脱离或移位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来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定位结构,可增加产品稳定度,提升产品整体之精确度和满足安全方面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与一第一端子,所述本体界定有一收容空间而被定义有一前端部、一后端部,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侧设有一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内缘再设有一限位槽,而所述第一端子主要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的末端朝所述本体的两侧横向延伸有一接触部及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可依所述限位槽所界定的路径进入所述凹槽而固设定位;所述前端部设有一开口;所述本体设有多个固定孔穴;所述第一端子纵向延伸有一终端部所述接触部设有一凸缘,所述凸缘经由所述本体所设的至少一固定孔穴进入所述本体内;其中多个固定孔穴,用于提供至少一端子组的其它端子来插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端子定位结构,可增加产品稳定度,提升产品整体之精确度和满足安全方面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之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2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5端子定位结构,连接器5主要包括一端子组50与一绝缘本体51;所述端子组50至少包含一第一端子52,所述本体51界定有一收容空间而被定义有一前端部511、一后端部512,可由此提供一插头由所述前端部511所设的一开口510嵌入,且所述本体51设有多个固定孔穴,可提供所述端子组50来插置固设。
所述本体51两侧各设有一凹槽513,且至少一个所述凹槽513的内缘再设有一限位槽514,而所述第一端子52主要包含一主体521,所述主体521的末端朝所述本体51的两侧或其凹槽513横向延伸有一接触部522及一限位部523,所述接触部522或/和限位部523可依所述限位槽514所界定的路径进入所述凹槽513而固设定位,如此可避免现有技术中使用者插拔动作角度及其力道不一的情况下所导致所述第一端子52由所述本体51脱离或移位的问题。
所述接触部522并设有一凸缘5220,经由所述固定孔穴进入所述本体51内,由此可接触所述插头,且所述第一端子52的主体521或其限位部523和/或接触部522纵向延伸有一终端部524,所述终端部524可将所述本体51插置于一电路板或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晓君,未经刘晓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75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