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极间距可精确调节的针-板电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7172.1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5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9B23/18 | 分类号: | G09B23/18;G01B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间距 精确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极间距可精确调节的针-板电极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气体放电对认识放电机理的重要性和其应用的广泛性,国内外学者对气体放电过程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短空气间隙模型及其放电过程和长空气间隙模型及其放电过程的研究。短间隙模型中最著名的是汤逊放电理论,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放电起始条件的各种判据。而长空气间隙下,主要包括流注放电过程及其物理模型和先导放电过程及其相应的物理模型。然而,气体放电机理十分复杂,间隙长度、外加电压的波形和极性、电极的几何形状以及气象条件等对放电过程都有显著影响。目前,对气体放电的基本规律依然缺乏清晰的认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也不够完善,进行细致不同条件下的放电试验仍是重要的研究途径。无论是间隙放电、沿面放电,还是介质阻挡放电,电极都是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条件。在放电理论的实际应用中,电极也是各类放电装置必不可少的部件。常用的电极结构主要有针-板电极、棒-板电极、板-板电极及球状电极等。
电极间距是影响放电起始条件、放电类型及能量的重要因素。例如,已有的实验表明,二次电子的产生机制与气压p和电极间距d的乘积pd有关。当pd值较小时自持放电的条件可用汤逊理论解释;当pd值较大时则需要用流注理论来说明。当电极间为空气介质时,这一pd值分界线约为260kPa·mm。电极间距的大小也是影响电场均匀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形状的电极都会随着间隙的增大,其电场不均匀度将增大。因此,在放电实验过程中如何准确地调整电极间距是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有必要考虑的问题。
CN200820073009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生产中的沉积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方便改变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中的电极间距,调整沉积速率的电极间距调整装置。该装置包括电极板、底座、导轨、固定螺丝、刻度尺,所述的电极板固定在底座上,其上带有固定螺丝的底座设置在导轨上,并可沿导轨上的沟槽滑动,刻度尺设置在导轨的侧面。
目前,在多数放电实验研究中,电极间距大小要么采取安装后测量间距再逐步手动调整的办法,要么专门设计复杂的电极间距控制系统,难以满足操作方便和调节准确的实验要求。因此,设计一种间隙调整既方便又准确的电极结构有利于放电实验的顺利开展和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本实用新型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该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针-板电极结构中电极间距调节复杂、不精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极间距可精确调节的针-板电极结构。该针-板电极用于放电实验中,具有电极间距调节简单、精确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极间距可精确调节的针-板电极装置,包括上针电极(1)、下圆板电极(5)、绝缘支柱(3)、上绝缘板(2)和下绝缘板(4),其特征在于上针电极(1)下端与下圆板电极(5)相对并且呈垂直状态,上绝缘板(2)与下绝缘板(4)分别与绝缘支柱(3)连接,上绝缘板(2)上设有安装上针电极(1)的圆孔,上针电极(1)由千分尺头(7)和针电极(8)构成,针电极(8)通过螺丝固定在千分尺头(7)的测微螺杆上,千分尺头(7)的固定套筒固定在上绝缘板(2)的圆孔中,下圆板电极(5)连接在下绝缘板(4)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针电极(1)由机械式千分尺头(7)和黄铜材质的针电极(8)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圆板电极(5)剖面为T形,下圆板电极(5)通过支撑圆柱体的螺杆与下绝缘板(4)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绝缘板(2)、下绝缘板(4)为长方形的有机玻璃板,绝缘支柱(3)有两根,为圆柱形的有机玻璃杆,下部设有螺杆,两个绝缘支柱(3)通过螺杆固定在下绝缘板(4)上,支撑上绝缘板(2)。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上绝缘板(2)与绝缘支柱(3)通过固定螺栓(6)固定;上针电极(1)轴向与绝缘支柱(3)平行;上绝缘板(2)与下绝缘板(4)平行且与绝缘支柱(3)垂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上绝缘板(2)上设有安装上针电极(1)的圆孔、两端设有安装绝缘支柱(3)的圆孔;上绝缘板(2)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上设有水平方向螺孔,插入固定螺栓(6);上绝缘板(2)通过绝缘支柱(3)和固定螺栓(6)固定在下绝缘板(4)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下圆板电极(5)通过螺纹拧接在下绝缘板(4)上;千分尺头(7)的固定套筒通过粘接固定上绝缘板(2)的圆孔中。
本实用新型中,千分尺头(7)的量程为0~25mm,测量精度为0.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71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