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相流泵式浅池溶气气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6268.6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1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陈雅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雅琪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37207 | 代理人: | 姚德昌 |
地址: | 271100 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区汶水大街2***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相 流泵式浅池溶气气浮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相流泵式浅池溶气气浮装置。
二、背景技术
传统气浮装置通过溶气罐静压溶气,必须配有一系列相关设备,如空压机、溶气罐、水泵、控制系统、释放器、阀等,由于不能做到气体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减压释放后容易产生大气泡,影响气浮处理效果。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相流泵式浅池溶气气浮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多相流泵式浅池溶气气浮装置,包括气浮池、进水口、出水口、排泥口、排渣口、集渣槽、多相流泵、气浮装置、沉降装置、刮渣装置和过滤装置,多相流泵的输入端与进水口连接,输出端与出水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气浮池又包括接触室和分离室,接触室与分离室上部连通,多相流泵的输入端连接回流水管和进气管,多相流泵的输出端连接溶气水管输入端,溶气水管的输出端连接释放管,释放管安装在接触室内,接触室上部安装有待处理水入口,分离室端头连接连通出水口和回流水,气浮装置的上部设置有刮渣装置,气浮装置的底部连接沉降装置,沉降装置与过滤装置相连,所述的沉降装置主要由平行布置的斜管和/或斜板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斜管和/或斜板设置为多组进行组合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出水口上设置有水位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废水进入多相流泵式超级溶气气浮系统,溶气气浮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气液多相泵原理利技术。经气液多相泵使水和气在一定压力下形成溶气水,溶气水通过释放器释放,形成大量的微小气泡,和水中的悬浮颗粒以及油粒等结合为大的絮体,通过浮力上浮到液面,废水再进入设置在气浮沉降区中的高效斜板沉降系统,部分没有结聚成浮渣的悬浮颗粒以及油粒通过设置在气浮沉降区中的斜板与水再次分离后结聚成大的絮体上浮到气浮装置的表面,浮在水面上的浮渣被刮渣机连续的沿着液面运动将其清除,浮渣经排渣系统排放至油泥浮渣池。气浮装置底部沉淀物由底部的集泥槽收集经排污阀排走,达到了固液完全分离的目的。后续污水最后进入设置在池体内的超级过滤系统过滤后去除极少量微细絮体后,使水质进全部彻底净化后进入后续工艺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合传统气浮理论的基础上,集凝聚,气浮,沉淀,刮渣,集泥、过滤为一体,在低能耗、易操作的前提下,功效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溶气气浮的处理能力;本实用新型在气浮沉降区增加了高效斜(管)板沉降系统,不但延长了污水在装置内的停留时间,还可以使絮体在斜板内部浮上的过程中发生二次的絮凝反应,增大颗粒的尺寸,提高了分离效率。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相流泵式超级浅池溶气气浮装置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多相流泵式浅池溶气气浮装置,包括气浮池、进水口、出水口、排泥口、排渣口、集渣槽、多相流泵、气浮装置、沉降装置、刮渣装置和过滤装置,多相流泵的输入端与进水口连接,输出端与出水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气浮池又包括接触室和分离室,接触室与分离室上部连通,多相流泵的输入端连接回流水管和进气管,多相流泵的输出端连接溶气水管输入端,溶气水管的输出端连接释放管,释放管安装在接触室内,接触室上部安装有待处理水入口,分离室端头连接连通出水口和回流水,气浮装置的上部设置有刮渣装置,气浮装置的底部连接沉降装置,沉降装置与过滤装置相连,所述的沉降装置主要由平行布置的斜管和/或斜板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斜管和/或斜板设置为多组进行组合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出水口上设置有水位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合传统气浮理论的基础上,集凝聚,气浮,沉淀,刮渣,集泥、过滤为一体,在低能耗、易操作的前提下,功效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溶气气浮的处理能力;本实用新型在气浮沉降区增加了高效斜(管)板沉降系统,不但延长了污水在装置内的停留时间,还可以使絮体在斜板内部浮上的过程中发生二次的絮凝反应,增大颗粒的尺寸,提高了分离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雅琪,未经陈雅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62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