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筋绑扎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3569.3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7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董小闵;舒唯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小闵;舒唯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3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绑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用装置,具体是一种缩短施工时间,提高绑扎质量、降低能耗和降低使用成本的钢筋绑扎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建筑业中钢筋绑扎大多数是采用人工绑扎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绑扎质量不易保证。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打捆机设备的生产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包装机械行业。各种绑扎工具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食品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行业等,成为现代工业化社会必备的设备。然而我国目前所能生产制造的打捆机多为应用于轻工、服务行业的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打捆包装设备,且只是一些通用型的绑扎机械,很少涉足于建筑行业钢筋绑扎的机械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现有应用于建筑行业中的钢筋绑扎机一般包括机体、专用线盘、电池盒或充电器,需然大大缩短了绑扎时间和降低了劳动成本。但是现有技术的绑扎机大多为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产品,他们有其共同的缺点:价格太高,无法普及;自重太重,操作不方便;耗电量大,需要频繁更换电池或充电。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钢筋绑扎机能耗大、质量大和使用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缩短施工时间、提高绑扎质量、降低能耗和降低使用成本的钢筋绑扎机。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筋绑扎机,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腔外的推丝机构,设置在机壳内腔内的送丝机构和绕丝机构;其中:
所述机壳的中部具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使机壳的内腔分为上下两腔,上腔的口径大于下腔的口径;
所述推丝机构又包括固定在机壳顶部外壁上的基座I,穿过基座I后伸入机壳内腔的丝杆,丝杆上套装有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的顶部固定在丝杆顶部,螺旋弹簧的底部紧抵在基座I内;所述丝杆的底部固定有扎丝头,机壳的底部具有使绑扎钢丝弯折的弧形绕曲头,该绕曲头位于扎丝头正下方;在绕曲头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槽;
所述送丝机构又包括设置于机壳弯折部处的送丝板,该送丝板中安装有送丝弹簧;所述送丝板具有弯折部,使送丝板的下端将装入在送丝板上的“7”形绑扎钢丝托起,送丝板出料口位于扎丝头下方;
所述绕丝机构又包括固定在机壳内腔上腔的左侧壁的轴承座I和轴承座II,固定在机壳内腔上腔的右侧壁的轴承座III;在轴承座I和轴承座II中均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座I与轴承座II之间设置有与丝杆啮合的螺帽,在螺帽上固定有随螺帽一体转动的主动齿轮,该螺帽与轴承座I和轴承座II之间均通过套筒限位,丝杆依次穿过轴承座I中的轴承、螺帽和轴承座II中的轴承后与扎丝头固定;所述轴承座III中通过轴承安装有主轴,该主轴的顶部通过单向轴承安装有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主轴的底部具有两根对称设置的绕丝钩,该绕丝钩位于导向槽出线口上方;所述主轴上设置有力矩调节装置,使用时通过该力矩调节装置设定绕丝机构的绕丝力矩;
所述绕丝钩平齐的机壳内腔上固定有绑扎支撑部。
由于上述结构,有效降低了整机的质量,使得操作便捷;无需电源,降低了能耗,同时与手工绑扎相比提高了绑扎质量和缩短了施工时间;与现有的绑扎机相比降低了制造成本,也就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力矩调节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基座I;3、丝杆;4、螺旋弹簧;5、扎丝头;6、绕曲头;7、导向槽;8、送丝板;9、送丝弹簧;10、轴承座I;11、轴承座II;12、轴承座III;13、螺帽;14、主动齿轮;15、主轴;16、单向轴承;17、从动齿轮;18、绕丝钩;19、绑扎支撑部;20、挡板;21、弹性薄片;22、横梁;23、支撑梁;24、基座II;25、力矩调节装置;26、上盖板;27、下盖板;28、上轴;29、下轴;30、压板;31、滚珠;32、球头螺栓;33、压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至4,图中的钢筋绑扎机,包括机壳1,设置在机壳1内腔外的推丝机构,设置在机壳1内腔内的送丝机构和绕丝机构;其中:
所述机壳1的中部具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使机壳1的内腔分为上下两腔,上腔的口径大于下腔的口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小闵;舒唯,未经董小闵;舒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35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面积网架的起扳系统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浇筑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