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造软饵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1115.2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6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王迎宾;周丛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85/01 | 分类号: | A01K8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张良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饵,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用于保持高效诱鱼效果的人造软饵。
背景技术
鱼饵,即鱼吃的食物。是垂钓时引诱鱼类上钩的食物,按诱鱼原理分,鱼饵可分为真饵和假饵。所谓真饵,是鱼类可以食用的动、植物性饵料的通称,主要通过引起鱼的食欲诱鱼。假饵也称模拟钓饵或拟饵,是以塑料、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的类似小鱼、虾和虫类的小器件。垂钓时,通过钓手的操作,使之在水中类似天然活物,诱使凶猛的鱼类上钩。
假鱼饵即为人造鱼饵,目前使用较多的人造鱼饵主要是塑料外壳加鱼钩组成,这种鱼饵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其由塑料制成,塑料降解性差,一旦饵料掉入水体,将长时间无法进行自动降解,对环境污染隐患较大;2.由于其由塑料制成,且仅为一类似鱼状外壳,重量较轻,停留水层靠上,诱鱼效果不好;3.其由塑料制成的外壳,比较坚硬且构造比较简单,然而在正常情况下,鱼不会见饵不会冲过就吞,要经过探、试、尝,吞几个程序,鱼儿被引诱进窝点后,即使合口味的饵也是先探,哪些是可食之饵,哪些饵吃了没危险,确为安全之饵再试吃,尝吃,一切正常才开始吞吃,这就导致了硬质外壳的鱼饵可重复使用的次数就不高;4.只利用形态来进行诱鱼,诱鱼形式受到局限,导致诱鱼效果过低。
申请号为200420039270.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鱼饵,包括内储存室的弓形外壳,弓形外壳中包括前部和后部两个腔室,前部为空腔,后部为诱饵储存腔,诱饵储存腔设有若干通孔,该通过可与诱饵储存腔进行流畅的交流。
这种鱼饵虽然散发出了气味来诱引鱼儿,但是其存在以下不足:空腔和诱饵储存腔的设置过于复杂,将诱饵放在鱼头的诱饵储存腔内,鱼饵可能会因为局部的重量不一样而朝向一端倾斜,从而致使鱼儿不会吞吐鱼饵,从而影响诱鱼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保持高效的诱鱼效果的人造软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造软饵,包括人造外壳,人造外壳一体制成鱼形,所述人造外壳构成有可填放鲜鱼饵或鱼糜等能散发鱼腥气息的饵料物质的腹腔部,腹腔部呈完整的中空结构设置,腹腔部置于鱼形人造外壳的腹部部位,人造外壳上设有可导通连接腹腔部和外部的开口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其次,在利用形态来进行诱鱼的基础上,增加了气味诱鱼的途径,解决仅依靠形态诱鱼的局限,增加导致诱鱼效果,提高中鱼率;此外,通过开口在人造外壳的腹腔部内增加饵料物质,可以加大鱼饵的重量,解决传统塑料鱼饵停留水层偏高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发出比较浓重的气味以诱引鱼儿,不会使鱼饵朝向一端倾斜,可以用于保持高效的诱鱼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鱼形的人造外壳于喉部和臀部均设置有鱼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留传统的鱼饵形态,从钓鱼经验来看,鱼儿咬鱼饵最多的地方是鱼饵的喉部和臀部,在这两个部位都设置鱼钩的数量,可以提高钓鱼时的中鱼率;此外,腹部是至于喉部和臀部之间的,即发出气味的部位是置于两个鱼钩之间的,进一步保持高效的诱鱼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人造外壳由生物降解性塑料制成,所述生物降解性塑料为人工合成的聚己内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工合成的聚己内酯使整个人工外壳具有高度的弹性,对比现有鱼饵的硬质外壳,其弹性的特质可以增加鱼儿被引诱进窝点后的吞食率,也会增加重复使用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造软饵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人造软饵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人造外壳;11、喉部;12、腹腔部;13、臀部;14、开口部;2、鱼钩;3、饵料物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人造软饵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人造软饵,包括人造外壳1,人造外壳1一体制成鱼形,所述人造外壳1构成有可填放鲜鱼耳或鱼糜等能散发鱼腥气息的饵料物质3的腹腔部12,腹腔部12呈完整的中空结构设置,腹腔部12置于鱼形人造外壳1的腹部部位,人造外壳1上设有可导通连接腹腔部12和外部的开口部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11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鱼饵响珠
- 下一篇:一种成鳅池换水排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