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7729.3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79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袁卓亚;李立峰;石雄伟;党延兵;许冰;柯亮亮;侯嘉庆;周聪;张英治;雷丹;冯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公路研究院;湖南大学;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04 | 分类号: | E01D2/04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景丽娜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形 腹板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箱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
背景技术
组合结构桥梁恰当地将钢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起来,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强度及材料的使用效率。其中,波形钢腹板组合结构恰当地将钢、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起来,波形钢腹板布置在上、下翼缘板之间,具体是采用厚度为10mm~20mm左右的波形钢腹板代替原有厚度为300mm~800mm左右的传统混凝土腹板,其中上、下翼缘板均为混凝土板,波形钢腹板和混凝土翼缘板组合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共同承受荷载。在经济性能方面,波形钢腹板代替传统混凝土腹板,结构自重比传统混凝土箱梁减轻20%~30%,下部结构的工程量也相应减少,降低了工程造价;在结构受力方面,混凝土顶底板(也称上、下翼缘板)抗弯且波纹钢腹板抗剪,结构受力非常明确,波形钢腹板在纵向上具有褶皱效应,这种布置不仅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强度及材料使用效率,更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钢材抗拉的优点,同时也彻底解决了混凝土桥梁中腹板开裂等常见工程问题。
正由于波形钢腹板组合结构具有上述优点,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后,该结构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法国、日本、中国等修建了大量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数量已超过100座,桥型涉及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斜拉桥及悬索桥等。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竞争力的桥梁之一。然而,现有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在设计和施工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在已建成的中等跨径波形钢腹板箱梁桥中,预应力体系多采用体内索与体外索混合使用的结构体系,其中体内索采用在梁端张拉锚固,全跨内通长布置,张拉空间有限,这样会导致预应力材料浪费,某些部位的压应力指标很容易超过规范容许值,对结构受力不利;而对于体外索,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普遍要求在箱内设置预应力体外索以平衡外荷载,这样就带来体外索的防腐问题和使用25年后需要更换的问题。
第二、现有一次施工成形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立模浇筑上、下翼缘混凝土后,会产生结构徐变过大等问题,结构反拱值也会有所增大。
因而,现如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受力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能有效解决现有混凝土箱梁存在的自重较大、张拉空间受限、后期维修成本较高、受力性能较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其结构简单、受力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混凝土箱梁存在的自重较大、张拉空间受限、后期维修成本较高、受力性能较差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翼缘板、位于下翼缘板上方的上翼缘板和两个对称支撑于下翼缘板与上翼缘板之间的波形钢腹板,所述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均沿所施工桥梁的纵桥向进行水平布设,所述下翼缘板为现浇混凝土板且其与上翼缘板之间通过两个所述波形钢腹板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波形钢腹板底部与下翼缘板之间通过下剪力连接件进行紧固连接;所述下翼缘板内布设有预应力体系,所述预应力体系位于两个所述波形钢腹板之间;所述预应力体系包括布设在下翼缘板中部的中部预应力结构和两个分别布设在下翼缘板左右两侧的侧部预应力结构,两个所述侧部预应力结构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中部预应力结构和两个所述侧部预应力结构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侧部预应力结构包括一道或多道布设在下翼缘板内的第一通长预应力筋,多道所述第一通长预应力筋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通长预应力筋由前至后贯穿下翼缘板且其处于下翼缘板内的长度为L,其中L为下翼缘板的纵桥向长度;所述第一通长预应力筋沿下翼缘板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
所述中部预应力结构为第一预应力结构或第二预应力结构;
所述第一预应力结构包括多道第二预应力筋和多道第三预应力筋,多道所述第二预应力筋和多道所述第三预应力筋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预应力筋和第三预应力筋处于下翼缘板内的长度均为0.6L~0.7L;所述第二预应力筋和第三预应力筋均沿下翼缘板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所述第二预应力筋的前端位于下翼缘板一侧端部且其后端埋设于下翼缘板内,所述第三预应力筋的后端位于下翼缘板另一侧端部且其前端埋设于下翼缘板内;所述第二预应力筋的前端为张拉端,所述第三预应力筋的后端为张拉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公路研究院;湖南大学;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未经西安公路研究院;湖南大学;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77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霾除尘窗户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各种尺寸导电杆的变压器套管均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