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漏电家用安全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6092.6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0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坊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R13/44 | 分类号: | H01R13/44;H01R13/66;H01R13/713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赵佳民 |
地址: | 262700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电 家用 安全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可以防止漏电的家用安全插座。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技术是目前大多数家用插座都是没有漏电防护的,这样一旦整个家庭使用的漏电保护器失去作用,就会发生事故,有些家用插座虽然有漏电保护装置,但大都使用了处理器、单片机等电气元件,这样不仅增加了插座的成本,而且一旦出现故障,维护会很繁琐,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防漏电家用安全插座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的插座,具有接线盘,可以夹紧用于给插座供电的外部导线,并且有感应线圈,能检测是否漏电,当出现漏电情况时,可以及时断电,避免事故的发生。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防漏电家用安全插座,包括前盖和后盖,前盖上设置有插孔,本方案的特点是:后盖上有接线孔,且接线孔设置在后盖的侧壁上,在后盖上设置有接线盘,接线盘上设置有与接线孔匹配的通孔,通孔通过导线与插孔连接,
在导线上套有一感应线圈T,有第一电阻R1串接在感应线圈T的输出端,第一电阻R1与一稳压管VD并联,感应线圈T输出端的一个接线端与可控硅SCR的阴极K连接,感应线圈T输出端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可控硅SCR的控制极G连接,可控硅SCR的阴极K通过一电容C与控制极G连接,在导线上串接有一继电器KM的常闭触点KM-1,继电器KM与可控硅SCR串联后与电源连接。
接线孔为三个,分别为接地线孔、火线孔、零线孔。
接线盘为三个,分别与三个接线孔匹配,且所述的三个接线盘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接线盘通过螺栓固定在后盖上。
前盖与后盖通过卡扣固定。
有一发光二极管D与所述的继电器KM并联,继电器KM的常开触点KM-2与发光二极管D串联。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由于在该方案中后盖上设置有接线盘,接线盘上设置有与接线孔匹配的通孔,这样将外部供电导线通过接线孔插入到通孔内,转动接线盘就可以将导线夹紧,然后旋紧螺栓,就可以保证供电导线不脱落;有感应线圈,当发生漏电时,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进而第一电阻R1、电容等上的电压发生变化,可控硅SCR导通,继电器KM得电,继电器KM的常闭触点KM-1断开,插座的插孔失电,避免事故的发生,继电器KM的常开触点KM-2闭合,发光二极管D发光进行灯光报警,所述的三个接线盘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可以起到绝缘作用。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图中,1为前盖,2为插孔,3为后盖,4为接线盘,5为螺栓,6为绝缘层,7为接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方案的防漏电家用安全插座,包括前盖1和后盖3,前盖1与后盖3通过卡扣固定。前盖1上设置有插孔2,后盖3上设置有接线孔7,且接线孔7设置在后盖3的侧壁上,在后盖3上设置有接线盘4,接线盘4通过螺栓5固定在后盖3上。接线盘4上设置有与接线孔7匹配的通孔,通孔通过导线与插孔2连接,在导线上套有一感应线圈T,有第一电阻R1串接在感应线圈T的输出端,第一电阻R1与一稳压管VD并联,感应线圈T输出端的一个接线端与可控硅SCR的阴极K连接,感应线圈T输出端的另一个接线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可控硅SCR的控制极G连接,可控硅SCR的阴极K通过一电容C与控制极G连接,在导线上串接有一继电器KM的常闭触点KM-1,继电器KM与可控硅SCR串联后与电源连接。
接线孔7为三个,分别为接地线孔、火线孔、零线孔。接线盘4为三个,分别与三个接线孔7匹配,且所述的三个接线盘4之间设置有绝缘层6。
有一发光二极管D与所述的继电器KM并联,继电器KM的常开触点KM-2与发光二极管D串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坊科技学院,未经潍坊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60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