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5884.1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7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中;张卫华;吴锋棒;王洁;张健中;许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7D7/06 | 分类号: | B67D7/06;B01D53/02;B01D53/2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力 载波 通讯 加油站 油气 排放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升高,成品油的销售量迅速攀升,加油站在生产过程中的油气排放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GB20952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所有的加油站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油气回收改造。
加油油气回收,是指在车辆加油的过程中,依靠真空泵的辅助,将油箱中的油气抽回至油罐的过程。目前,为了保证加油油气回收的实施效果,国家标准规定的加油油气回收气液比通常大于1,返回到油罐中的气体体积总是大于流出的油品体积,油罐中的压力会随着油品的减少而升高,当油罐内部达到压力阈值时,再次对空气造成污染。
为了对经呼吸阀排出的油气进行有效回收,通常会安装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就目前而言,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采用的技术有吸附、冷凝、膜分离等方案。然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往往具有如下不足:单独采用吸附或冷凝方案的装置体积较大、能耗较高;单独采用膜分离方案的处理量偏小,处理量一旦增加,膜分离处理效果会明显下降。
另外,目前各类油气排放处理装置均采用有线传输的方式进行通讯,实际安装时往往需要专门铺设通讯电缆,对加油站的运营造成了一定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能够有效提升油气处理效果,降低油气排放浓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包括监控机、主控制器、压力传感器、气液分离器、膜组件和真空泵,油罐的排气口处设有呼吸阀,气液分离器具有一个入口、一个气相出口和一个液相出口,膜组件具有一个入口、一个渗透侧出口和一个渗余侧出口;所述油罐的排气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通过管路连通,在位于油罐的排气口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膜组件的入口通过管路连通,在位于气液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膜组件的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出口通过管路与油罐连通,在位于气液分离器的液相出口与油罐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电磁阀;膜组件的后方设有活性炭罐和透气帽;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活性炭罐的入口连通,在位于膜组件的渗余侧出口与活性炭罐的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电磁阀,活性炭罐的出口与透气帽的入口通过管路连通,在位于活性炭罐的出口与透气帽的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电磁阀,透气帽的出口与空气连通;膜组件的渗透侧出口与真空泵的入口通过管路连通,在位于膜组件的渗透侧出口与真空泵的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五电磁阀,在真空泵的入口处设有真空度传感器;真空泵的出口通过管路与油罐连通;真空泵的入口与活性炭罐的入口通过管路连通,在位于真空泵的入口与活性炭罐的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六电磁阀。
进一步,上述监控机与主控制器之间采用电力载波方式进行通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设置活性炭罐,在真空泵的作用下,油气将优先透过膜组件,在真空泵侧形成浓度较高的富集油气,膜组件的渗余侧形成浓度较低的排放气,为保证排放气体的浓度严格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排放气经过活性炭罐后再从透气帽中排出,活性炭罐将排放气中残余的油气吸附下来,利于降低排放气的浓度,最终排向大气的气体近似为空气。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力载波通讯,无需专门铺设通讯电缆,使装置具有安装简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基于电力载波通讯的加油站油气排放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58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膨胀石墨烘干收集箱
- 下一篇:用于利用对驱动转矩的控制来排空容器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