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和包边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5473.2 | 申请日: | 2014-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4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双枝;杨谊丽;杜长胜;王淑俊;王文彬;王肖英;刘迪祥;何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3/00 | 分类号: | B21D43/00;B21D19/14;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张应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边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边模具。
背景技术
为了更好的实现车门内板和外板包边全自动化、降低人工作业强度,包边生产线引入机械手。参照图1,自动实现内板1和外板2的自动打胶和扣合。首先,机械手将内板1和外板2扣合放置,然后将扣合好的内板1和外板2同时抓起放在包边模具中进行压合成型。
然而,机械手在自动扣合内板1和外板2时,局部会出现扣合不到位的现象,将内板1搭在了外板2的翻边上,参照图2。如果不及时对两者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在后续的模具压合成型过程中,包边模具的预弯刀块会将外板预折弯,而内板1仍处于外板的翻边之上,再通过压合刀块将两者压合时,内板1没有被外板2包住,从而造成包边后总成件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可在模具压合成型前,保证内板和外板扣合到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所述辅助压料装置包括连接件和内板压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包边模具的压料板固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内板压入件,所述内板压入件沿压料方向与内板和外板的搭接处相对,且所述内板压入件的冲压行程上具有内板压入行程段。
优选地,所述内板压入件为圆柱弹顶销。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上设有通孔,所述圆柱弹顶销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圆柱弹顶销在所述通孔的两侧螺母紧固。
优选地,所述圆柱弹顶销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优选地,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圆柱弹顶销的布置方向与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搭接处的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上与所述内板压入件连接的一端为圆弧端。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压料板焊接。
一种包边模具,包括辅助压料装置,所述辅助压料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辅助压料装置。
优选地,所述包边模具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的辅助压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该辅助压料装置包括连接件和内板压入件,连接件的一端与包边模具的压料板固接,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内板压入件。当包边模具工作时,上模带动压料板向下运动,与之固接的辅助压料装置随之向下运动,且由于该辅助压料装置中的内板压入件沿压料方向与内板和外板的搭接处相对,同时内板设置在内板压入件的冲压行程之内,因此在内板压入件的压力下,实现了内板和外板的扣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边模具包括辅助压料装置,该辅助压料装置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辅助压料装置,由于该辅助压料装置具有上述效果,包含该辅助压料装置的包边模具也具有上述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内板和外板正常扣合的示意图;
附图2为内板和外板未正常扣合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实施例的轴测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边模具的工作示意图Ⅰ;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边模具的工作示意图Ⅱ。
附图标记说明:
1、内板 2、外板 3、内板压入件 4、连接板 5、压料板 6、预弯刀块 7、压合刀块 8、下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介绍。
参照图3、图4和图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边模具的辅助压料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辅助压料装置包括内板压入件3和连接板4。辅助压料装置通过连接板4的一端与包边模具的压料板固接,连接板4的另一端设有内板压入件3,内板压入件3沿压料方向与内板1和外板2的搭接处相对,且内板1设置在内板压入件3的冲压行程之内,当包边模具的上模带动压料板5向下运动时,与之固接的连接板4连同内板压入件3一起向下运动,在内板压入件3的压力下,将处于外板2翻边之上的内板1强行压入外板2内,实现两者的扣合。此技术方案解决了自动化生产中机械手放置时内板1和外板2扣合不到位的缺陷,保证了包边模具在压合成型之前,内板1和外板2处于正常扣合的状态,避免造成包边后总成件的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54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