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泥砂淤泥区手掘式顶管施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4519.9 | 申请日: | 2014-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7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黄浩;肖卓文;高忠武;何延平;孙丽凤;曾利红;汪红兵;王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3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淤泥 区手掘式顶管 施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掘式顶管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泥砂淤泥区手掘式顶管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工程迅猛发展,很多城市地下大口径管道需要穿越城市街道、市政道路、公路或铁路等建筑物,为减少对建筑物损坏,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经常采用顶管施工。由于顶管专用施工设备费用高,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手掘式顶管施工,而顶管的实施过程中,常会遇到淤泥、流砂等软弱地层,因后背不能承受顶进过程中的反作用力,给普通手掘式顶管施工带来很大难度,甚至造成顶管工程的失败。
正常情况下的手掘式顶管施工时,在没有专用纠偏设备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在工具管的进口的不同方向增加顶进阻力或减小顶进阻力,在顶进过程中使工具管的轴线发生变化,从而保证后续管道轴线与设计相符。但是由于淤泥、流砂的流动性,工具管的进口处经常自动垮塌,甚至流砂或淤泥流进工具管,造成手掘式顶管施工时纠偏困难,进而造成顶管施工失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泥砂淤泥区手掘式顶管施工装置,可以降低作业面土体的含水量,提高顶管施工的成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泥砂淤泥区手掘式顶管施工装置,包括工具管,工具管与混凝土后背之间设有千斤顶,在工具管的前端设有渗水管,渗水管的一部分穿过管帽,另一部分位于工具管内,所述的渗水管后端开放,在渗水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孔。
在每个渗水孔的前方设有渗水孔防护罩。
在工具管与千斤顶之间设有顶铁。
在工具管的下方设有集水坑及排水泵。
所述的渗水管位于靠近工具管底部的位置。
所述的渗水管倾斜布置,后端较低。
一种采用上述的施工装置进行泥砂淤泥区手掘式顶管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工作井内正对着工具管的一侧打入一排竖向的受荷桩;
二、在受荷桩之前浇筑后背,安装千斤顶和顶铁;
三、在工具管前端内底部,打入一根或数根渗水管,工具管管口附近土体的地下水通过渗水管提前渗出,使工具管管口处于降水漏斗范围内;
四、工具管每顶进一个行程,渗水管提前顶进一个行程,确保渗水管提前预顶进土体,提前渗水并经集水坑及排水泵排出,使作业面土体含水量降低;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泥砂淤泥区手掘式顶管施工。
在步骤一之前,在工作井内和工作井外靠后侧设置多个井点降水管,进行井点降水,井点降水管的深度大于工作井的深度。
所述的所述的渗水管倾斜布置,后端较低。
在向下游顶管时,在渗水管管口采用真空抽吸排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泥砂淤泥区手掘式顶管施工装置,通过在工具管的前端设置渗水管,通过渗水管的集水作用降低地下水位,提高作业土体的强度,为手掘式顶管作业创造有利条件。设置的井点降水管,实现深井井点降水,降低后背所在位置土体的含水量,提高该位置土体的强度。设置的受荷桩进一步增加了混凝土后背的承受力,以便于承载千斤顶的支座反力。由于工具管上半部份处于人工形成的地下水位线之上,上部及两侧土体变干,强度有所增加,下部土体仍处于地下水位线之下,强度没有发生大的改善,仍较低。因而防止了渗水管以上的土体流动进入工具管,创造了较好开挖环境。而且由于工具管上方和两侧土体较干,便于在工具管前端的上部及两侧增加阻力或多挖以减小阻力的方式及时进行纠偏。在渗水孔前增设渗水孔防护罩,可以防止渗水管和渗水孔在顶进过程堵塞。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法的施工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A-A剖视示意图。
图中:渗水管1,渗水孔2,渗水孔防护罩3,管帽4,工具管5,工作井6,井点降水管7,受荷桩8,千斤顶9,顶铁10,集水坑及排水泵11,有渗水管后的地下水位线12,后背1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45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