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砌筑砂浆自动送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3585.4 | 申请日: | 2014-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37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朱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6B9/00 | 分类号: | B66B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100 浙江省金华市东***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砌筑 砂浆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砌筑砂浆自动送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工地上,砌筑砂浆一般不是通过塔吊运送,就是通过竖直电梯运送,租赁塔吊或者安装竖直电梯,成本特别高,尤其是在小型工地,整体建筑三四层,不太适用。因此针对小型工地,需要一种成本低廉又能保证运送量的送料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砌筑砂浆自动送料装置,用于解决小型工地租赁塔吊或安装竖直电梯进行砌筑砂浆送料而出现的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砌筑砂浆自动送料装置包括双轨轨道、卡位运送装置、电机、牵引绳、运送车,其中,双轨轨道前端呈弧形,双轨轨道底部有连接杆,双轨轨道横截面呈“”形,双轨轨道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牵引绳定位轮;所述的卡位运送装置包括滚轮、主架板、上护杆、下拖板,滚轮为四个,分别安装在主架板的四个角上,滚轮位于双轨轨道内,上护杆安装在主架板的上端且与主架板呈30°的夹角,下拖板安装在主架板的下端且与主架板呈90°的夹角;所述的电机固定在双轨轨道的下端,电机上设置有操控开关;所述的牵引绳一端固定在主架板的顶端,另一端经双轨轨道顶端牵引绳定位轮、电机、双轨轨道底端牵引绳定位轮后固定在主架板的底端;运送车位于下拖板上且前端插装在上护杆与主架板围成的30°夹角空间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拖板与主架板之间设置有固定杆,固定杆与下拖板、主架板之间均为45°夹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带动主架板上下移动,实现了运送车的升降,达到了自动送料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无需雇佣专业操作人员,普通工人即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双轨轨道、2电机、3牵引绳、4运送车、5连接杆、6牵引绳定位轮、7滚轮、8主架板、9上护杆、10下拖板、11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1、图2所示,砌筑砂浆自动送料装置包括双轨轨道1、卡位运送装置、电机2、牵引绳3、运送车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双轨轨道1前端呈弧形,双轨轨道1底部有连接杆5,双轨轨道1与连接杆5连接处的横截面呈“”形,双轨轨道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牵引绳定位轮6。双轨轨道1前端呈弧形的设置,是便于搭载在墙面上或者其他固定位置。另外,上述“”形的设置可有效防止卡位运送装置脱出,提供了使用过程中的整体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卡位运送装置包括滚轮7、主架板8、上护杆9、下拖板10。滚轮7为四个,分别安装在主架板8的四个角上,滚轮7位于双轨轨道1内,上护杆9安装在主架板的上端且与主架板呈30°的夹角,下拖板10安装在主架板的下端且与主架板呈90°的夹角。
电机2固定在双轨轨道1的下端,电机2上设置有操控开关。通过操控开关即可实现对卡位运送装置的升降控制。
牵引绳3一端固定在主架板8的顶端,另一端经双轨轨道1顶端牵引绳定位轮、电机、双轨轨道底端牵引绳定位轮后固定在主架板的底端。
运送车4位于下拖板10上且前端插装在上护杆与主架板围成的30°夹角空间内。运送车装满砌筑砂浆后,推到下拖板上,同时将前端插装在上护杆与主架板围成的30°夹角空间内即可。随着电机带动,当卡位运送装置运送到双轨轨道前端的弧形区域后,此时运送车已经被竖起,运送车内的砌筑砂浆会被倒出,可直接倒在楼板上或者其他装料装置内,进行使用。
另外,为进一步增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将下拖板10与主架板8之间设置固定杆11,固定杆11与下拖板01之间呈为45°夹角固定。固定杆11与主架板8之间也呈为45°夹角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3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