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手机辐射屏蔽盖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3348.8 | 申请日: | 2014-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4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志刚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5K9/0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机 辐射 屏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保护套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防手机辐射屏蔽盖。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需要,智能手机的电磁波频率越来越高,手机辐射的危害越来越被关注,手机通讯的过程中会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由于手机是贴在头部使用,属于微波源和人体最近距离使用的一种通讯工具,长期在如此的近距离会受到电磁波的辐射污染,会使人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及产生严重后果。现在很多手机用户都普遍使用翻盖式手机保护套,它可以保护你的手机屏幕免受刮花及碰撞,不打开保护套前盖也可以方便使用接听电话,简单的对开设计,方便简洁。
针对各种款式翻盖的手机保护套,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屏蔽手机辐射保护盖。市面上也有不同形式的手机保护套,但能完美集合防辐射、保护套、支撑功能、便捷安装和配对不同型号的手机目前仍没有这种多功能防辐射手机套。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手机辐射屏蔽盖,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手机保护套不能屏蔽手机辐射且功能单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防手机辐射屏蔽盖,包括有用于盖住手机屏幕的盖体部以及用于与手机背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该盖体部上设置有与手机听筒相对应的全方位听筒口,该盖体部包括有依次叠设的面料层、防辐射网状金属膜和内饰层,该防辐射网状金属膜部分露于全方位听筒口内,该内饰层与手机屏幕相对贴合;该连接部的一端与盖体部一体式并可彼此翻转地连接在一起,连接部的尾端固定于手机背部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强力洗水贴,该连接部通过强力洗水贴粘贴固定于手机背部。
优选的,所述内饰层上设置有可吸贴手机光滑屏膜以起到支撑作用的吸盘。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一磁铁,对应地,该盖体部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磁铁相吸附以固定手机的第二磁铁。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配合盖体部以将手机支撑摆放在桌面的支撑条。
优选的,所述支撑条为金属条,其一端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任意角度折弯地设置。
优选的,所述面料层为动物皮革、人造皮革或棉麻。
优选的,所述内饰层为柔性皮革或纤维布。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呈三角形片状体,其于盖体部的左侧缘中部延伸出。
优选的,所述全方位听筒口设置于盖体部的上部,该全方位听筒口呈横向延伸的长椭圆形,且全方位听筒口内设置有用于对应防辐射网状金属膜起支撑作用的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通过利用连接部与手机背部固定连接,利用盖体部盖住手机屏幕,同时配合面料层、防辐射网状金属膜和内饰层叠合形成盖体部,由于防辐射网状金属膜的作用,可以隔绝接听电话时手机对人体头部方向的电磁波辐射能量,并且不影响手机信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成本低廉,值得市场推广使用。
二、通过在连接部上设置有支撑条,利用一端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任意角度折弯地设置,如此支撑条可配合盖体部将手机按任意角度摆放在桌面上观看手机屏幕,产品使用方便。
三、通过将全方位听筒口设计呈横向延伸的长椭圆形,可以适应大小不同的电话听筒,外形优美,且全方位听筒口内设置有用于对应防辐射网状金属膜起支撑作用的支撑架,以对防辐射网状金属膜进行加固,避免无意损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盖体部 11、面料层
12、防辐射网状金属膜 13、内饰层
14、支撑架 101、全方位听筒口
20、连接部 30、吸盘
40、强力洗水贴 50、第一磁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志刚;,未经陈志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33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