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呕吐物接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62894.X | 申请日: | 2014-04-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7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 发明(设计)人: | 太万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万全 |
| 主分类号: | A61J19/04 | 分类号: | A61J1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呕吐物 接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呕吐物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消化内科是研究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及胰腺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医学知识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呕吐在消化内科对于住院的病人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现在有很多的门诊都会提前准备一些方便袋作为呕吐物的收集装置,但是当病人长时间间隔的呕吐时对方便袋的用量会大大的增加。
针对上述问题已在公告号为CN203107741U的专利中解决,但是此专利中导管5与本体1为拆卸结构,当患者呕吐好后需要拿掉导管5才能使接盖4盖上,这样很不方便,且接盖4需要手动关闭或打开,这样操作很不卫生,同时导管5在与本体1分离后其内部还会有一定的呕吐残留物,残余的呕吐物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病房内的环境卫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呕吐物接收装置,它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操作方便,患者利用控制器来控制抽水泵和驱动电机,抽水泵使呕吐物接收管内部总是处于干净,同时驱动电机可以使挡板自动的关闭或打开入口,更好的防止细菌的传播,美化病房的环境卫生。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呕吐物接收箱1、蓄水箱2、呕吐物接收管3、控制器4、呕吐物接收面罩5、抽水泵6、驱动电机7、第一输水管8、第二输水管9、挡板10、连接杆11、托台12和出水孔13,呕吐物接收箱1的一端设置有蓄水箱2,蓄水箱2的上端设置有控制器4,蓄水箱2的内部下端设置有抽水泵6,抽水泵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输水管8,第一输水管8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输水管9,第二输水管9的上端设置有出水孔13,蓄水箱2的后端中部设置有托台12,托台12的上端设置有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的一侧下端连接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另一端连接有挡板10,挡板10右侧设置有呕吐物接收管3,呕吐物接收管3的上端设置有呕吐物接收面罩5。
所述的第二输水管9设置在呕吐物接收管3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患者需要呕吐时,将嘴对准呕吐物接收面罩5,呕吐物会由于重力而慢慢滑落到呕吐物接收管3的底部,此时患者利用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7正转,驱动电机7利用连接杆11带动挡板10向左移动从而打开呕吐物接收箱1入口,此时呕吐物会慢慢的落入到呕吐物接收箱1内,患者再次利用手中的控制器4打开抽水泵6,抽水泵6会利用第一输水管8和第二输水管9将水从呕吐物接收面罩5内部的出水孔13喷出,喷出的水会再次通过呕吐物接收管3流进呕吐物接收箱1内,从而对呕吐物接收管3的内部进行清洗,当患者使用好后患者可以利用控制器4再次控制驱动电机7进行反转,从而使挡板10再次挡住入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它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操作方便,患者利用控制器来控制抽水泵和驱动电机,抽水泵使呕吐物接收管内部总是处于干净,同时驱动电机可以使挡板自动的关闭或打开入口,更好的防止细菌的传播,美化病房的环境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呕吐物接收箱1、蓄水箱2、呕吐物接收管3、控制器4、呕吐物接收面罩5、抽水泵6、驱动电机7、第一输水管8、第二输水管9、挡板10、连接杆11、托台12和出水孔13,呕吐物接收箱1的一端设置有蓄水箱2,蓄水箱2的上端设置有控制器4,蓄水箱2的内部下端设置有抽水泵6,抽水泵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输水管8,第一输水管8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输水管9,第二输水管9的上端设置有出水孔13,蓄水箱2的后端中部设置有托台12,托台12的上端设置有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的一侧下端连接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另一端连接有挡板10,挡板10右侧设置有呕吐物接收管3,呕吐物接收管3的上端设置有呕吐物接收面罩5。
所述的第二输水管9设置在呕吐物接收管3的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万全,未经太万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28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