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尺规扇形与圆锥的转换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1817.2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63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付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永付 |
主分类号: | B43L13/00 | 分类号: | B43L13/00;G09B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宋秀珍 |
地址: | 7134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扇形 圆锥 转换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尺规扇形与圆锥的转换支架,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平面扇形通过空间恒等变形生成可内外加固的圆锥的作图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尺规作图仅限于平面制图,在平面中用尺规绘制一个扇形非常容易,但是想要将这个平面扇形转换成其对应的圆锥模型就非常难实现,同样,用尺规绘制一个圆也非常容易,但是以这个圆为底面所能形成的圆锥却很难直观地展示;在几何教学过程中,遇到平面扇形与该扇形所形成的立体圆锥之间的变换,以及圆锥底面圆与对应扇形弧长之间的关系,圆锥母线与对应扇形半径之间的关系,圆锥顶点与扇形顶点之间的关系,这些均很难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示,我们只能根据抽象的想像来理解,而对于平面扇形与立体圆锥之间的转化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尺规扇形与圆锥的转换支架,能够通过空间恒等变形将平面扇形生成圆锥,并通过对圆锥内外加固而形成平面与立体变化的作图场所,以便将圆锥以及扇形相关抽象理论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地展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尺规扇形与圆锥的转换支架,包括C形底座、长方形立柱和套筒,所述C形底座开口朝下设置且长方形立柱下端与C形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长方形立柱外壁面上制有凹槽且凹槽内制有棘齿,所述套筒套装在长方形立柱上且套筒下端的棘爪与棘齿啮合后将套筒固定在长方形立柱上,所述长方形立柱上端固定有长钢针且长钢针上端顶在圆锥的顶部,所述套筒上端的空心圆盘与圆锥内壁相贴,所述圆锥外壁面上套装有压环。
其中,所述长方形立柱上设有螺钉且长钢针通过螺钉将其固定在长方形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下端设有棘爪且棘爪中部与套筒下端外侧铰接,弹簧一端与棘爪上端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固定在套筒下端外壁上,所述棘爪下端与棘齿啮合后将套筒固定在长方形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压环包括上压环和下压环,所述上压环和下压环均套装在圆锥外壁面上且上压环的直径小于空心圆盘的直径,所述下压环的直径大于空心圆盘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1、解决目前平面制图存在的缺陷,将平面扇形通过旋转变成圆锥,再通过对圆锥内外加固成为一个变化作图的场所,利用尺规已有的作图规则通过特殊点,重合线解决立体圆锥相关作图问题,实现尺规作图中扇形与圆锥之间一些抽象理论关系的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展示,方便绘画、教学、以及建模;
2、本实用新型采用简单机械组合原理,并实施内外上下加固,可达到理想作图以及模型演变展示的目的,应用较为广泛;
3、长钢针和套筒的位置可根据圆锥的高度和底圆直径的大小进行调节,适于演示不同尺寸的平面扇形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尺规扇形与圆锥的转换支架,包括C形底座1、长方形立柱2和套筒3,所述C形底座1开口朝下设置且长方形立柱2下端与C形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长方形立柱2外壁面上制有凹槽5且凹槽5内制有棘齿13,所述套筒3套装在长方形立柱2上且套筒3下端的棘爪7与棘齿13啮合后将套筒3固定在长方形立柱2上,具体的,所述套筒3下端设有棘爪7且棘爪7中部与套筒3下端外侧铰接,弹簧12一端与棘爪7上端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固定在套筒3下端外壁上,所述棘爪7下端与棘齿13啮合后将套筒3固定在长方形立柱2上,所述长方形立柱2上端固定有长钢针10且长钢针10上端顶在圆锥9的顶部,所述套筒3上端的空心圆盘8与圆锥9内壁相贴,所述圆锥9外壁面上套装有压环,所述压环包括上压环6和下压环4,所述上压环6和下压环4均套装在圆锥9外壁面上且上压环6的直径小于空心圆盘8的直径,所述下压环4的直径大于空心圆盘8的直径,所述长方形立柱2上设有螺钉11且长钢针10通过螺钉11将其固定在长方形立柱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永付,未经赵永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18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
- 下一篇:宽带宽共振全局时钟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