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4614.0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6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明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竟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22 | 分类号: | B62K21/2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整 角度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装设于自行车前叉及手把之间的立管。
背景技术
立管是指连接自行车的前叉及手把的元件,而为了提升自行车骑乘时的舒适度,现有技术的立管可调整手把相对前叉的俯仰角度,以根据不同骑乘者的体型来调整手把的位置。
请参阅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自行车立管包含有一手把件91、两前叉件92及一螺栓93;手把件91的前端设有手把装设部911,手把件91的后端设有一结合部912,结合部912贯穿有一穿孔913,穿孔913的内壁面设有齿面914;两前叉件92夹设手把件91的结合部912,各前叉件92的前端设有一结合部922,结合部922的内侧面中央突出有一凸部923,凸部923的外壁面设有齿面924,两前叉件92的凸部923穿设于手把件91的穿孔913中,且两凸部923上的齿面924卡合穿孔913上的齿面914,两前叉件92的后端共同形成一前叉装设部921;螺栓93贯穿其中一前叉件92的结合部922及手把件91的结合部912,并穿设螺合于另一前叉件92的结合部922中。
使用时,手把件91的手把装设部911及两前叉件92的前叉装设部921分别装设固定于手把及前叉上,而当两前叉件92未紧迫夹设手把件91时,可调整手把件91及两前叉件92的相对角度,调整完毕后,旋紧螺栓93即可。
然而,现有技术的自行车立管具有以下缺点:
其一,两前叉件92的凸部923穿设卡合于手把件91的穿孔913中,以固定前叉件92与手把件91的相对角度;然而,由于前叉件92的凸部923要穿设于手把件91的穿孔913中,并且环绕于凸部923上的齿面924要与环绕于穿孔913内的齿面914相卡合,因此手把件91的穿孔913势必有些许公差以让凸部923及齿面924顺利地轴向穿设,而所述公差便会导致前叉件92与手把件91的卡合不够稳固而可能有松动,如此便难以确保前叉与手把的相对角度在自行车骑乘时的震动下不会改变。
其二,欲调整手把件91及两前叉件92的相对角度时,首先需转动螺栓93直到螺栓93完全脱离其中一前叉件92,接着再将两前叉件92完全拔出手把件91后,才可调整角度,如此需耗费一定时间;此外,调整角度时,由于两前叉件92已无相互固定并皆已脱离手把件91,因此需分别拿取且需小心操作以免摔落于地上,进而造成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方便调整前叉件与手把件的相对角度,并且调整完毕后,该相对角度不会轻易改变。
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中包含:
一手把件,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把装设部及一结合部,手把件的结合部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齿面;
两前叉件,其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各前叉件的一端设有一结合部,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内侧面上设有一齿面,两前叉件的结合部夹设手把件的结合部,并且两前叉件的结合部的齿面分别与手把件的结合部的两齿面相卡合,两前叉件的另一端共同形成一前叉装设部;
至少一螺栓,其贯穿其中一前叉件的结合部及手把件的结合部,并穿设螺合于另一前叉件的结合部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前叉件的齿面设于结合部的内壁面上,而手把件的齿面设于结合部的相对两侧面上,因此前叉件的齿面与手把件的齿面是以平面的形式直接相抵靠及卡合,如此制作时便可降低前叉件与手把件的齿面的公差,而同样可让该两齿面顺利卡合;而降低公差便可使前叉件与手把件的卡合更为稳固,进而确保前叉与手把的相对角度不会轻易改变;而欲调整角度时,仅需稍微旋松螺栓,便可使两前叉件的齿面不再啮合于手把件的齿面,接着便可调整两前叉件及手把件的相对角度,此外这时两前叉件仍透过螺栓而与手把件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可避免各元件不慎掉落地面,由此方便调整角度。
优选地,所述的可调整角度的自行车立管,其中:手把件的结合部贯穿有一穿孔,手把件的结合部的各齿面环绕穿孔设置;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内侧面中央突出有一凸部,两前叉件的凸部穿设于手把件的穿孔中,各前叉件的结合部的齿面环绕凸部设置。透过前叉件的凸部穿设于手把件的穿孔中,可强化前叉件与手把件的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端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元件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竟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竟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46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