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3969.8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2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谭轶鸿;张志杰;晏东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轶鸿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2/02 |
代理公司: | 益阳市银城专利事务所 43107 | 代理人: | 舒斌;夏宗福 |
地址: |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充电电池,特别是涉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锂离子电池是指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为正极材料电池的总称。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的电池,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锂离子电池以碳素材料或含锂化合物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三个部分组成。电解质即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的溶质常采用锂盐,如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由于电池的工作电压远高于水的分解电压,因此锂离子电池常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醚、乙烯碳酸酯、丙烯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等。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在装配工序中,按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自上而下的顺序经卷绕注入电解液、封口、正负极耳焊接等工艺过程,即完成电池的装配过程,制成成品电池。目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大部分采用钢壳,正负极在电池的两端。这种结构在各种电池组合应用时,需要用镍带连接,实现电池的串并联使用。这种电池结构生产成本高,电池组的串并联使用不方便,而且不利于维护及维修。
随后,为简化生产工艺,便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出现了采用导针式正负极同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如申请号为201010197892.0,申请日为2010.06.11,申请公布号为CN101847756A,申请公布日为2010.09.29,发明名称为“一种圆柱形铝壳束腰封口正负极同向引出的锂离子电池”的发明专利)。使用时进行串并联连接十分方便。其采用导针连接于电池芯上,穿过胶塞上的针孔直接引出。这种类型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在进行封口工序时,要对铝壳进行滚压(于胶塞中部齐平的位置,参见图1),使得具有韧性的胶塞发生形变,以夹紧位于胶塞针孔处的导针的铝梗,使得电解质溶液被密封于铝壳中。
但在实践生产中,对对铝壳进行滚压的力度不好掌握,过轻则束腰带过浅,胶塞形变不够,胶塞无法夹紧导针的铝梗,胶塞的针孔处存在缝隙,导致电池漏液;过重则束腰带过深,而铝壳本身较薄,无法承受其应力而导致破损,出品率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电解液泄漏、生产时铝壳发生破损的锂离子电池。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其发明目的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它包括铝壳、设于铝壳内开口处的胶塞,铝壳内设有电池芯,连接于电池芯的正、负极导针分别穿过胶塞的针孔引出,铝壳上近开口处滚压有封口带、束腰带,所述的电池芯包括包卷有正、负极极片的卷芯,正、负极导针的铝梗分别铆接或超声焊接于正、负极极片上;所述的束腰带位于胶塞下沿处。
本实用新型为精确挤压力度、掌握滚压深度,所述的束腰带的滚压深度,以外径计,滚压前铝壳统一外径与束腰带的外径差为1.2㎜~1.7㎜,从而避免挤压不够造成电解液泄漏或过度挤压导致铝壳发生破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束腰带的深度,以外径计,以10号电池为例,滚压前铝壳统一外径为10㎜,束腰带的外径为8.6±0.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束腰带的深度,以外径计,以13号电池为例,滚压前铝壳统一外径为13㎜,束腰带的外径为11.6±0.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束腰带的深度,以外径计,以16号电池为例,滚压前铝壳统一外径为16㎜,束腰带的外径为14.5±0.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束腰带的深度,以外径计,以18号电池为例,滚压前铝壳统一外径为18.5㎜,束腰带的外径为16.8±0.1㎜。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较好的实现了发明目的,其结构简单,束腰带位于胶塞下沿处,使封口带、束腰带呈围抱式扣持住胶塞,增大了挤压接触面积,挤压力度均匀,掌握束腰带滚压深度,有效避免胶塞漏液、铝壳破损,提高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束腰带8滚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轶鸿,未经谭轶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39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