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1223.3 | 申请日: | 2014-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80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刘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秋明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烟雾排出、不容易吸食到烟油及安全性高的电子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烟的具体结构请见图1所示,由图1可知,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烟中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组件110和电池杆组件120,所述雾化组件110的远离所述电池杆组件120的一端作为供用户吸食烟雾的吸烟端100。进一步参见图1可知,雾化组件110设置有由塑料材质制成的外套管111,在该外套管111内设置有储油棉112,以及用于雾化烟油的电热丝组件113。在该电池杆组件120内设置有控制区域,该控制区域包括用于感应用户吸烟动作的气流感应器和与该气流感应器连接的微控制器。
现有的电子烟的烟雾气流是从电池杆组件120的端部的进气口进入,流经控制区域后,再经电池杆组件120内的缝隙进入雾化组件110,最后由雾化组件110的烟雾通道流至吸烟端100,从而进入用户口腔。
由于现有技术中带有储油棉112所述雾化组件110的一端作为供用户吸食烟雾的吸烟端100,用户口腔夹持在所述雾化组件110上时,雾化组件110因受挤压而使内部的烟油被挤出进入用户口腔,从而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其次,现有的雾化组件110所处的位置不合理,用户吸烟时手指通常夹持在所述电热丝组件113所处的区域,因而容易受到电热丝组件113产生的热量烫手,安全性差,且用户对电热丝组件113在手指夹持区域产生的高温热量存在较多忧虑,因而用户体验差;第三,由于所述雾化组件110的一端作为供用户吸食烟雾的吸烟端100,所述雾化组件110内的储油棉112离用户口腔较近,因而烟油较容易进入吸烟者口腔。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烟雾排出、不容易吸食到烟油及安全性高的电子烟。
一种电子烟,其中,包括:
电子烟本体;
所述电子烟本体设置有吸烟端、用于雾化烟油以形成烟雾的雾化组件以及用于给所述雾化组件供电的电池杆组件;
所述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电子烟本体远离所述吸烟端的一端;
所述吸烟端设置有用于排出所述烟雾的出气通孔;
所述电池杆组件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出气通孔导通的烟雾通道,且所述烟雾通道沿所述电池杆组件的轴向延伸并偏离所述电池杆组件的轴心,所述出气通孔与所述烟雾通道位置对应,以保持流经所述烟雾通道和所述出气通孔的所述烟雾的气流方向不变;
所述吸烟端远离所述电池杆组件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吸烟端靠近所述电池杆组件一端的横截面积,且所述吸烟端远离所述电池杆组件一端的端部偏离所述电池杆组件的轴心线。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
雾化器支架;
设置在所述雾化器支架上,且用于雾化所述烟油以形成所述烟雾的电热丝组件;
与所述电热丝组件电连接的雾化器电极;
所述雾化器支架和所述雾化器电极之间设置有绝缘环;
与所述雾化器支架可拆卸连接设置有用于存储所述烟油的储油器;
用于将所述储油器内的所述烟油输送给所述电热丝组件进行雾化的导油机构;
设置在所述雾化器支架上的雾化套,且所述导油机构设置在所述雾化套内部。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所述电热丝组件位于所述雾化器支架中间位置。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所述电热丝组件位于所述雾化器支架上且与所述烟雾通道位置对应。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所述电子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雾化组件的周壁上,且与所述电热丝组件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烟雾通道导通的进气口。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所述电子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雾化组件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电热丝组件对应并靠近所述电热丝组件的位置设置进气口。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
所述吸烟端与所述电池杆组件可拆卸连接;
或,
所述电池杆组件远离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吸烟端。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
所述吸烟端设置有导向骨;
所述电池杆组件上且与所述导向骨位置对应处设置有与所述导向骨匹配的导向槽。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所述出气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
所述的电子烟,其中,所述电池杆组件包括:
电池套;
容置在所述电池套内部,且与所述烟雾通道隔离的电池;
分别与所述电池和所述雾化器电极电连接的电池电极;
用于生成触发信号的感应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秋明,未经刘秋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12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切块工具
- 下一篇:一种新型USB3.0有源光缆结构